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重走五萬裏 紅色新安路 |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小好漢行走歙縣感悟陶行知教誨
2021-07-19 22:46:00  來源:新江蘇·中國江蘇網  作者:柏麗娟 胡秋陽 朱奕歡 方晴昊 王璐瑤  
1
聽新聞

安徽歙縣,古徽州府治所在地,也是新安小學創始人陶行知的故鄉。7月19日,新安小學“小好漢重走新旅路”紅色尋訪活動來到歙縣,“小好漢”們行走在高脊飛簷、曲徑回廊間,穿過沉睡在悠長曆史中的徽州古城,見到了陶行知讀書時的崇一學堂,年少時的他從這裏起步,邁向全國與世界,終成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崇一學堂舊址位於徽州古城中和街,後被擴建為陶行知紀念館。走進青灰色水磨磚砌成的大門,便能看見門廳正中陶行知的漢白玉雕像,他麵含笑容,手釋書卷,似跟學生娓娓而談。雕像立於“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填金大字前,與兩邊書屏鐫刻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遙相呼應,共同見證陶行知赤誠、仁愛與奉獻之心。

“小好漢”們拾階而上,來到紀念館二樓,透過珍貴的曆史照片與館藏文物,深入了解陶行知為人民大眾教育事業奔走一生的偉大事跡。

1891年,陶行知出生在歙縣一戶清苦家庭,15歲時進入教會所辦的崇一學堂,立下“我是一個中國人,要為中國作出一些貢獻”的堅定誓言。

順著展廳往裏走,時間被撥回那個積貧積弱的年代,留學歸國的陶行知為履行誓言,毅然脫去西裝革履,換上布衣草鞋,帶著“為三萬萬四千萬農民燒心香”的決心,攜一本識字簿走遍大江南北,為平民教育與鄉村教育振臂高呼。

“沒有父母帶,先生也不在。誰說小孩小,劃分新時代!”“小好漢”們圍在“戰時教育”展板前,齊聲念出這首陶行知為新安小學兒童旅行團所寫的詞。有了兒童旅行團的嚐試經驗,新安旅行團正式誕生,秉承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辦學理念,在民族解放鬥爭的大風大浪中經受錘煉,成為中國少年運動史中的光輝一頁。

參觀過程中,“小好漢”們每走到一處,都會拿出紙筆細心記錄,他們在為即將進行的“學新旅學行知”知識競賽作準備。

“新旅團員曹維東在哪一部抗日影片中扮演了第二主角?”“陶行知曾在南京北郊小莊創立了什麼學校?”“詩人塞克和王洛賓特意為新旅創作了什麼歌曲?”

陶行知雕像前,“小好漢”們分成四組圍成一圈,爭先恐後地舉起手,一個個熟記於心的答案脫口而出。對他們而言,新安旅行團與陶行知先生的故事早已融入學習與成長的方方麵麵,成為人生航路上永不熄滅的明燈。

“這裏說到的南京安徽公學和陶爺爺的墓都是我們前幾天去過的,還看到了我們新安小學和新安旅行團!”剛在競賽中取得好名次的“主持部副部長”孫歆哲還沉浸在喜悅裏,通過這次參觀,他對陶爺爺有了更深的了解。“這些書畫和照片帶著我回顧了陶爺爺的一生,知道了他所有的教育理念,我們不會辜負他的期待,做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關注“小好漢”們重走新安路行程,網友可以通過新江蘇客戶端·中國江蘇網重點策劃的“重走五萬裏 紅色新安路”大型融媒體黨史學習打卡活動,與新安小學的“小好漢”們互動。線上打卡以“五萬裏紅色新安路”為載體,串聯起當年新安旅行團在22個省、區、市留下的紅色足跡,並通過新安旅行團曆史紀念館、淮海戰役紀念館、南湖革命紀念館等50個紅色地標講述革命曆史和紅色故事,以先學習後答題方式,幫助青少年生動、靈活地掌握黨史知識。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記者 柏麗娟 胡秋陽 朱奕歡 方晴昊 王璐瑤

標簽:
責編:戴淩 袁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