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9月23日訊(通訊員 朱磊 記者 羅鵬)農貿市場作為城鎮垃圾汙染源的重地,素來因”髒亂差“的形象,一度在人們腦海裏形成了思維定勢。不過,隨著垃圾分類工作深入推進和居民垃圾分類意識的提高。現在的農貿市場不僅垃圾收運及時,環境更是優美了很多。
南京市鼓樓區位於主城,轄區內老舊小區眾多,農貿市場也多是因地製宜,采取的小而精的模式。如何做好農貿市場的垃圾分類,進而達到垃圾減量的目標,鼓樓區城管部門采取集中收運+就地處理的方式,積極探索主城農貿市場垃圾分類新模式。
今天下午,記者在位於熱河南路街道的鄭和南路菜場看到,一個果蔬餐廚有機垃圾處理站正在運行。兩位工作人員將一桶垃圾倒入機器內,一會功夫後,有機肥料從機器另一頭被“吐出”,等待專業公司前來收集。
鄭和南路農貿市場雖然不大,約1000平方米的空間內共設置了60多個攤位,服務周邊3個人口密集的社區,每天人流量達2000多人次,菜場產生垃圾量很大,產生最多的就是賣剩的果蔬、清理的魚肚魚腸等有機垃圾。
記者了解到,這個“吃垃圾”的大家夥兒是鼓樓區城管局率先在該區42個農貿市場試點的垃圾處理機,工作人員隻需把分類好的果蔬、動物內髒等餐廚垃圾投入機器內,經過粉碎、發酵、烘幹的程序,便能產出有機肥料。“這個‘寶貝’一天可處理500公斤垃圾,轉變成50公斤的有機垃圾,既方便又環保!”菜場一位負責人介紹道。
“自從垃圾分類工作推進以來,我們對市場每個商戶都進行了宣傳,大家不僅嚴虛心學習更嚴格執行。安排專人和專業的公司進行分類及收運。”記者在菜場看到,為了有效進行垃圾分類,市場還專門安排了一個場地建設垃圾房,“每天菜場的工作人員都會主動去每家收垃圾,再進行二次分類。一般每天7個垃圾桶都能裝滿。”該負責人說。
在鼓樓區,像鄭和南路這樣具備場地條件的並不多。因此,多數農貿市場采取的還是主流的集中收運模式。比如山西路農貿市場地處鼓樓區核心區,受空間限製,這裏並沒有專門的廚餘垃圾處理機,而是交由鼓樓區管養集團集中收運。市場負責人羅衛告訴記者,產生垃圾較多的主要是蔬菜區,為此,市場給每人蔬菜經營戶配了兩個垃圾桶,分別存放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市場保潔人員再定時到各攤位分類收取垃圾,二次分揀後集中存放,確保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分類到位。
鼓樓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區農貿市場目前除了鄭和南路農貿市場廚餘垃圾可以就在處理外,其他農貿市場均實現統一集中收運,並嚴格按照“不同車輛、不同要求、不同去向”分類收運,對不分類的垃圾拒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