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9月29日訊(通訊員 童曉宇 記者 郭蓓)28日,中交三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蘇州港太倉港區四期碼頭工程經與會專家評審,正式交工驗收。
該項目位於長江下遊南支河段上段白茆沙水道南岸,碼頭項目長度1292米,建成了4個5萬噸級集裝箱泊位(水工結構按靠泊10萬噸級集裝箱船設計)及相關配套設施,設計年通過能力200萬標箱,造價4.62億元。
雙贏工程:有速度還兼具成效
“業主指揮部原計劃將四期工程水工標段分兩期實施,三年完成。但二次進場帶來的人員和設備管理費不容小覷,會提高項目管理成本,如果能同步施工,我們有信心用2年時間完成任務,這樣也能早日開航,提前投產運營”,在水工標段開工前,四期工程項目經理戴誌培就申請“軍令狀”。
戴誌培的想法有科學策劃的支撐,企業在太倉奮戰的“曆史底蘊”也同樣給了他信心。自1992年以來,中交三航局紮根太倉,幫助10多家碼頭企業累計建成了各噸級泊位70餘個,多次榮獲國家優質工程金獎、魯班獎、詹天佑獎等建築領域最高榮譽,新的施工項目雖然挑戰重重,未來依然可期。
新施工環境帶來不少難題,由於原施工方案中要在引橋岸側搭設水上灌注樁施工平台采用鑽孔灌注樁接樁施工,但施工中發現灌注樁施工雖然工序簡單,但是產生了大量的泥漿垃圾,且質量控製難度大,不符合我們打造綠色環保工程的理念。經過多次研討,項目部通過與設計院積極溝通論證,將岸側灌注樁排架改為打入樁,這樣更加安全環保,同時節約成本約360餘萬元,節約工期66天,同時為橫梁施工爭取了時間。
由於本工程緊鄰已建三期碼頭,其24小時有船舶裝卸運營,進出頻繁,與工程施工船舶互相幹擾,安全風險高。在前期施工經驗基礎上,項目部巧變思路,錨定了“盡快打通引橋及碼頭後平台,變水上施工為陸上施工,減少船機設備使用時間”工作思路,將原計劃碼頭下橫梁53000方混凝土全部采用攪拌船澆築,在後平台形成作業麵具備通車條件後,又將其中36500方改用商品混凝土,減少了攪拌船的現場使用時間,降低了水上船舶施工幹擾大等問題。
創新工程:科技編碼取得突破
太倉四期項目部在推進過程中積極推行標準化建設、信息化管控,力爭在 BIM、物聯網+等技術創新方麵取得顯著突破。通過 BIM 技術,太倉四期施工工藝和進度可進行立體直觀展現,BIM 模型細節與現場施工實況完全保持一致,不僅可以看到每項主要施工工藝,更可以通過視頻中灌注樁、水上沉樁、現澆橫梁、預製構件安裝、現澆麵層等呈現的前後次序,了解工程施工順序和進度安排。
采用全自動智能噴淋養護係統是太倉四期施工工藝創新的另一個亮點。預製梁段的構建養護是施工工藝標準化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太倉四期引進全自動智能噴淋養護工藝技術,基本實現過程全自動控製,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太倉四期項目部還為碼頭植入“芯片”,以實現全周期監控。該技術通在碼頭構件的關鍵部位——現澆橫梁裏埋設應變片,這在全國碼頭建造中尚屬首次,可自動實現對碼頭施工期、運營期的全程“體檢”。
品牌工程:努力打造標杆項目
“滿足業主訴求,打造品牌工程”是項目團隊堅持的工作理念。圍繞合同目標要求,項目部在進場初期,精心分析策劃,以“專業化、標準化、信息化、精細化”為抓手,以施工標準化示範工地、省級平安工程、省級品質工程、國家級優質工程創建為目標,努力打造水運標杆項目,樹立中國交建水運品牌。
“我要為太倉四期項目豎大拇指,我們對三航局有信心。”江蘇省港口集團董事長王永安表示。太倉四期工程高起點、高定位促進了項目建設的高質量發展。“站在中交三航局30年服務建設太倉港的曆史台階上,用2年時間打造出水運標杆項目,不負各方信任囑托”,項目書記徐小軍表示。如今,太倉四期工程已成為業內標杆,為全國水運工程施工標準化提供了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