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圖片_20240612174802.jpg
尋訪抗美援朝老兵丨胡恒隆:“媽媽,兩個月後收不到信,我已經不在了”
2020-10-13 23:15:00  來源:新江蘇·中國江蘇網  作者:黃澤文 呂劍鋒 朱奕歡 高行健  
1
聽新聞

編者按:2020年是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前,誌願軍指戰員以堅定的革命意誌、頑強的戰鬥作風和崇高的獻身精神,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光輝典範。

為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新華日報、“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台、中國江蘇網·新江蘇與江蘇省軍區政治工作局、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聯合開展“尋訪抗美援朝老兵弘揚抗美援朝精神”大型全媒體新聞行動,在全省範圍內尋訪健在的誌願軍老戰士,聽他們講述當年的故事。

胡恒隆出生於1931年,今年89歲,耄耋之年,卻鶴發童顏,講話條理清晰、笑聲爽朗,樂觀的精神能瞬間感染每個在場的人。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他在誌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第二分部汽車第一團,和戰友們用血肉之軀築起了一條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源源不斷地為前線將士送去彈藥和給養,為抗美援朝取得勝利書寫了不朽篇章。

笑聲爽朗的胡恒隆

當兵1年多,秘密入朝作戰

胡恒隆在講述往事

“我兄弟姐妹5個,我排老三。父親去世得早,小時候母親擺地攤養活我們幾個。我很早就出去當學徒謀生。有一天,解放軍夜裏進了城,我們打開門一看,他們全睡在馬路上,就感覺解放軍跟國民黨完全不一樣,我就非常有感觸,馬上報名參加了第四野戰軍。”

1949年6月,胡恒隆當了兵。因為學過開汽車,他被分配到了汽車團,負責糧食彈藥運送任務。此後隨著部隊南下,“從湖南到桂林,再到東北的新民縣進行了1個月的休整,之後去了吉林臨江。1950年的11月份,我們就正式入朝了。”

這一去就是8年!前3年,穿梭在槍林彈雨中,保衛朝鮮,保衛新中國;後5年,無私幫助朝鮮人民搞建設。

敵機轟炸下運糧去前線

入朝後環境非常艱苦,一方麵氣候嚴寒,戰士們身體不適應;一方麵戰況吃緊,戰士們需要承受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壓力。“朝鮮冬天非常冷,零下幾十度,很多戰士凍死在戰場上,犧牲的時候手腳都是碳色的。都說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為了保暖,我們就地取材,把烏拉草割了放在鞋裏,效果還不錯!”

胡恒隆回憶,在國內,車隊開的是嘎斯69汽車,但是到了朝鮮,汽車換成了嘎斯51。“朝鮮的土路多,不好走,嘎斯51體積小、靈巧,易於隱藏。”

“剛入朝作戰的時候,我們還沒有組建空軍,沒有製空權。美國仗著空中優勢,用空中絞殺對我們造成了很大被動。他們炸掉道路和橋梁,晚上還沿著公路搜查,投四腳釘破壞輪胎,想盡一切辦法封鎖我方運輸線。”胡恒隆說,“地勢不熟,白天不敢走,我們隻能夜間關閉車燈或者開著小燈趕路。隻要聽到槍聲,立馬熄滅車燈,就怕被敵人發現。”

胡恒隆在回憶殘酷的戰鬥經曆

胡恒隆獲得的獎章

“一次,我們運4車糧食去前線,沿途幾乎都被美機轟炸過,房屋倒塌,地麵開裂,全是火藥味,還冒著濃煙。淩晨四點,路過一處小村莊,我們找了一戶人家寄宿。中午11點多,兩架野馬式敵機開始轟炸,正巧炸到寄宿人家的屋子,一輛運糧車因為隱藏在房子旁邊,也被打著了。”胡恒隆和戰友們把沒燒完的糧食搶了下來,送給了這家村民吃,又冒著生命危險把另一輛裝滿彈藥的汽車開到指定地點。這樣的槍林彈雨中護送前線所需的“生命供給”,胡恒隆幾乎每天都經曆著。

他至今還記得,當時寄宿的人家隻剩老夫妻倆和小女兒,大女兒和兒子都上前線參軍去了。“他們艱難地生活著,堅忍不拔,鬥爭精神也了不起。運輸物資的時候,我們有時會住在當地老鄉家,他們會給我們唱誌願軍戰歌、金日成將軍之歌,表演《阿裏郎》,讓我們很感動。”

戰友調虎離山,智鬥敵機

戰場上,最令胡恒隆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戰友楊從芳“調虎離山”智鬥敵機。

“我當時是後勤二分部汽車一團八連的文書。五次戰役正在激烈進行的時候,前線急需糧彈,上級把運輸任務交給了我們連。”

那天,車隊正在行進過程中,三架敵機突然前來,楊從芳不顧個人安危,利用自己開的車子作誘餌,一會開燈,一會熄燈,調虎離山,把三架敵機吸引住並遠離大車隊。三十多裏長的平原封鎖區裏,三架敵機對他又炸又掃射,但他的車隻在大箱板上被打出幾個小洞。

“敵機消失後,看著我們其他三十多輛車開著大燈向前線跑,他高興地說,‘杜魯門的空中優勢就是這樣,隻能用幾噸鋼鐵換我幾個窟窿眼!’,我們對他真的是佩服,楊從芳的大智大勇,使三十多台車輛擺脫險境,他的英勇事跡在汽車部隊裏引起了強烈反響,極大鼓舞了士氣!”

在如此艱苦的形勢之下,誌願軍駕駛員們想了很多辦法,突破了敵人的封鎖,為粉碎美軍的“絞殺戰”,築就一條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做出了貢獻,為取得最後戰爭勝利提供了有力保障。正如彭德懷司令說的,“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百分之六十至七十要歸功於後勤。”

就連美軍第八集團司令範弗裏特也說,雖然聯合國的空軍和海軍盡了一切力量,企圖阻擋共產黨的共軍,然而共產黨以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把物資送到前線,創造了驚人的奇跡。

胡恒隆在念當年記錄的筆記

上甘嶺戰役前,給媽媽寫了遺書

在那段艱難歲月裏,樂觀成為胡恒隆的精神支撐。“打起仗來沒時間想念家人,隻想著完成好上級布置的每一個任務,能活著回去都是非常幸運的。在上甘嶺戰役前,我們備戰壓力非常大,任務安排很緊密,我就預感這次戰役不一般,於是寫了一封信給媽媽,信裏說,‘媽媽,如果兩個月之後你收不到我的信,說明恒隆已經不在了。’”

胡恒隆和戰友們見到了戰爭的勝利。

“聽到停戰消息的時候,我還在跑運輸,歡欣鼓舞,太高興了,跳起來了,3年的勝利,確確實實像毛主席說的‘帝國主義就是一個紙老虎’。它們占據了空中優勢,裝備高度機械化,我們沒辦法比。他們打的是武器,我們打的是人氣,是戰鬥精神!”

胡恒隆提供的“中朝軍隊勝利會師”圖片

戰爭結束了,千瘡百孔的朝鮮百廢待興。胡恒隆隨著部隊留了下來,這一留,就是5年。“1953年7月27日停戰後,誌願軍分批回國,我們是最晚一批,1958年才回國的。打完仗,我們留在了朝鮮幫助他們搞建設,把我們祖國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到朝鮮,幫助他們蓋房子。”

停戰後部隊進行了“掃盲運動”,高小學曆的胡恒隆被組織安排做教員。“我教的學生,拚音功課考了全場第一,組織認為有功勞,給我頒發了三等功一次,大家還編了掃盲歌曲在傳唱。”說到這,胡恒隆爽朗地笑起來。

8年最美好的年華全留給了朝鮮,胡恒隆榮立了三等功兩次,還被授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軍功章兩枚。從出生入死到戰後重建,胡恒隆最感觸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這一勝仗,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雖然過去了70年,但中國人民不畏強敵,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壯舉,永遠不會被世人忘記。抗美援朝精神是我們民族永遠的驕傲和寶貴的財富!”

會上網,還愛看軍事新聞

胡恒隆在電腦上瀏覽新聞

如今快90歲的胡老生活在幹休所,精神非常好。“我每天都會堅持上網看軍事新聞。除了新聞聯播,軍網、海峽兩岸每天必看。”胡恒隆打趣說,“我們幹休所老人的平均年齡是93歲,我今年才89歲,所以我還是小弟弟呢。我見到比我大的,都會作揖,喊聲老哥。”

“胡老每晚都自己在家做俯臥撐,一秒鍾一個,30個一組,很多年輕人都做不過他!但是他的膝關節磨損嚴重,時常關節疼痛,走路比較困難。”省軍區南京離休十六所所長江曉斌透露說。

就算這樣,胡老仍然拒絕坐輪椅。“他怕停下來再也走不了路,老首長的意誌力就是這麼頑強,他每周還堅持去醫院看望住院老幹部,總是要自己坐公交去,他不願意給組織添麻煩。”江曉斌說。

談及祖國的發展,胡老感慨:“現在我們的國家國力強盛、軍隊強大,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做到像中國這麼和平、安全。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是幸運更是幸福。”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記者 黃澤文/文 呂劍鋒/通訊員 朱奕歡/視頻 高行健/攝

標簽:
責編:戴淩 袁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