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圖片_20240612174802.jpg
重拳出擊!江蘇民政出台10項舉措鞏固脫貧致富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
2021-05-07 16:19:00  來源:群眾新聞網  作者:唐凡 羅鵬  
1
聽新聞

中國江蘇網5月7日訊(通訊員 唐凡 記者 羅鵬)到2025年,力爭精神障礙社區康複服務縣(市、區)覆蓋率達到100%;鄉鎮(街道)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關愛之家)覆蓋率達到90%;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麵積達標率達到90%......近日,江蘇省民政廳出台《關於鞏固拓展民政領域脫貧致富奔小康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將適度擴大兜底保障和福利政策覆蓋範圍,調整優化政策供給,提高保障質量水平,更好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持續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對脫貧人口中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通過產業就業獲得穩定收入的人口,依規納入農村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範圍,對符合條件的及時給予臨時救助,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落實低保“單人戶”政策;加強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料服務,推進失能(失智)特困人員集中供養;到2022年底,每個涉農縣(市、區)至少建有1所具備長期照護能力的標準化集中供養服務機構。

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監測預警機製。健全多部門信息共享、協同聯動的風險預警、研判和處置機製,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庫,實現對低收入人口的信息彙聚、監測預警、精準救助;強化“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機製在社會救助領域的運用,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

完善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製度體係。適度擴大基本生活救助覆蓋範圍,積極推動專項救助向低收入家庭、支出型困難家庭延伸;完善救助標準動態調整機製,建立特困供養對象、低保對象、低收入家庭中的失能老年人照料護理補貼製度,完善急難型臨時救助和支出型臨時救助製度。

健全農村養老服務網絡。打造縣鄉村三級銜接互通、功能互補的農村養老服務設施體係,深入推進公辦養老機構改革,大力推進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及農村養老服務雙提升工作,加大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探索村民以自家居住地為中心開展日托、餐食供應等鄰裏互助,實現農村老年人互相幫扶。

提升殘疾人保障水平。完善殘疾人兩項補貼製度,落實殘疾人兩項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製,拓展補貼發放範圍;繼續實施困難殘疾人康複輔助器具配置項目,推進康複輔助器具社區租賃服務工作,促進更多的殘疾人享受基本康複服務。

進一步做好殘疾人、精神障礙患者福利保障工作。鼓勵社會工作者等社會力量參與,推進農村困難殘疾人社會化照護服務。指導農村地區做好精神障礙社區康複服務工作,到2025年,力爭精神障礙社區康複服務縣(市、區)覆蓋率達到100%。

加強農村“三留守”人員關愛服務工作。完善以農村空巢、留守老年人和留守兒童為重點的定期探訪製度;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細化保障措施。到2025年,鄉鎮(街道)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關愛之家)覆蓋率達到90%,市、縣、鄉標準化兒童福利服務設施建成率達到100%,蘇南、蘇中、蘇北社會散居孤兒基本生活費補貼標準占當地集中養育孤兒基本生活費補貼標準比例分別達到80%、75%、70%。強化農村留守婦女關愛服務製度建設,完善農村留守婦女關愛服務措施。

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加快推進城鄉社區服務體係建設,健全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網絡,到2025年,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麵積達標率達到90%。深入推進城鄉社區協商工作,到2025年,城鄉社區民主協商機製完善率達到100%。

動員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指導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在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和推進鄉村振興中發揮積極作用;引導、鼓勵慈善力量通過投入資金、捐助物資、捐建設施、開展培訓、實施項目等方式,助力鄉村振興;開展省內社會工作“牽手行動”,鼓勵和支持各地設立誌願服務站點,廣泛開展誌願服務。

持續做好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區劃地名工作。支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區)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指導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區)進一步規範地名命名更名管理、設置地名標誌、編製鄉鎮地名規劃,指導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區)加強界線管理和平安邊界建設。

《實施意見》強調,各地民政部門要將“6+2”重點地區、12個重點縣(區)作為重點幫促地區,持續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傾斜力度,不斷提升民政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要加快鄉鎮社工站、未成年人工作保護站和農村社會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分級分類開展業務培訓,提升各類人才業務素質和綜合素養,提升農村社會治理、社會管理、社會服務工作水平。要加強監督檢查,強化執紀問責,開展低保專項治理“回頭看”行動,深化拓展低保專項治理成果,健全完善社會救助監督檢查長效機製。

標簽:服務設施;城鄉社區;鄉村
責編:羅鵬 袁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