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圖_20250120095400.jpg
豪華墓、活人墓頂風違建,殯葬改革不能隻看到觀念因素
2021-04-06 08:29:00  來源:成都商報  
1
聽新聞

豪華墓、活人墓頂風違建,不能隻看到觀念因素

接地氣的殯葬改革,首先就要承認它的複雜性和過程性,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對各方麵的因素予以平衡。

清明假期,有媒體記者在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走訪發現,沿公路延伸的山間林地中,不少墓碑豪華、氣派,但碑上沒有刻字,當地村民說,這些是“活人墓”——人還在世,已經提前準備好了墓地。負責經營這些墓地的老板表示:“政策是不允許修大墓的,但是政府也是睜隻眼閉隻眼,我跟你簽個協議,蓋上我的私章,鄉裏麵認可、村裏麵認可。”

就個案來看,簽個協議、蓋個私章就可銷售“活人墓”的現象,顯然是違規的。不管是於殯葬改革的要求,還是土地、環保等方麵的法律法規,它都構成了越界。地方政府如果真的對之“睜隻眼閉隻眼”,則有失職之嫌。當然,背後如果還涉及不正當的利益勾連,就更需一查到底。

而跳出個案來看,這一現象頗具有代表性,對於我們觀察和理解殯葬改革的複雜性,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比如,在貴州這樣的中西部地區,“一百平方米的墓穴連地帶修,二十八萬包幹”都不缺“市場”,這應該讓人對當前墓地價格的高漲及其給民眾帶來的負擔有更深刻的體會。據稱,購買這裏的活人墓——不需要任何證明,也不需要是本村戶籍,交了錢、簽個協議就能定塊地,這其中應該不排除一些外地“顧客”。在墓地價格水漲船高的今天,這顯然為“墓地需求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轉移,從城市向農村轉移”,再增加了一個注腳。

就此來說,高價墓地,以及墓地資源的緊張,讓不少人不得不跨區域購買“便宜墓地”,甚至不得不提前準備“活人墓”,這顯然提醒殯葬改革過程中,相應的殯葬服務也應該及時跟上。

事實上,在不少人口不夠密集的地區,一刀切要求建設公墓、公益性墓地,其帶來的土地、生態價值增量,可能未必比原有的農民自發形成的殯葬秩序高出多少。這方麵完全可以因地製宜,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製定差異化的殯葬改革“標準”。

這篇報道也揭示了一個讓人擔憂的現象,即個別農村地區的殯葬也正在變得“產業化”。這裏麵既有市場力量的推波助瀾,或也不排除與殯葬改革帶來的“過度反應”有關。比如,殯葬改革之前,一些地方的村民可能完全無需擔心墓地價格上漲而提前準備“活人墓”。也就是說,在個別地方,殯葬改革的“操之過急”,可能反而抬高了墓地價格,催生“活人墓”現象。這一點不可不察。

殯葬改革涉及觀念、土地、生態、市場等多方麵的因素。此次事件再次提醒,殯葬改革僅靠“理念先行”是遠遠不夠的。既有的殯葬觀念曆經千百年所形成,要指望一步到位實現“與時俱進”,本就不切實際。接地氣的殯葬改革,首先就要承認它的複雜性和過程性,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對各方麵的因素予以平衡。否則,它即便打破了過去的局麵,卻未必帶來進步。活人墓等現象,就是頑固的殯葬觀念在市場因素推動下所給出的現實反饋。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朱昌俊

標簽:活人墓;觀念;豪華墓
責編:李暘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