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1+1丨脫貧“中國標準”是怎樣製定的? 下一步怎麼走?
4月6日,《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白皮書》發布。白皮書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按照現行貧困標準計算,中國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按照世界銀行國際貧困標準,中國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解決了絕對貧困,是否意味著扶貧的結束?下一步中國將做些什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進行了解讀。
40多年 7.7億 這份成績是什麼水平?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 汪三貴:這份成績放在世界上是非常突出,應該說是絕無僅有、史無前例。從規模上看,40來年,涉及7.7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脫貧不僅僅是按照《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把貧困人口減到隻有3%以下,還要做到“一個都不能少”。不管你生活在哪個地方,條件再差,再艱苦的地方,隻要是沒有達到“兩不愁三保障”,收入沒有超過貧困線,都會得到適當扶持,從而達到標準。
脫貧的“中國標準”是怎樣製定的?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 汪三貴:我們解決的貧困叫“絕對貧困”,“絕對貧困”定義是人的基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要滿足人的基本需求,首先要吃,要穿,要有住的地方,還有義務教育,解決看病的問題。所以這是根據人的基本需求來製定的標準。收入是購買這些基本需求的一個重要手段,所以收入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標準。這是完全根據絕對貧困的定義提出的標準,並且符合中國國情。
“一收入、兩不愁、三保障”哪個最難提升?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 汪三貴:顯然在貧困地區創收是很難的一件事情,我們想了很多辦法。脫貧攻堅以來,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增長每年比全國農村要快2.3個百分點,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也下了很大力氣。其他方麵改善,比如住房,是通過危房改造、異地扶貧搬遷,花了很大代價,使貧困家庭住房條件大幅度改善。
為何脫貧標準在“一收入”後還有“兩不愁三保障”?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 汪三貴:如果隻是劃定一個收入水平,這是最簡單的事情。但是如果隻到這一步,肯定還有些人的基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我們現在把這些標準加進來以後,就確保所有人基本的需求都得到滿足了。這個標準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低了,人的基本需求沒有解決,其中某個方麵可能還是低於貧困標準的狀況;太高了,會帶來一係列負麵問題。首先可能財政不可承受,需要拿很多資源去扶持,可能會造成“懸崖效應”。所以這個標準是非常重要的。
麵對相對貧困人口 扶貧措施有怎樣相應的變化?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 汪三貴:任何社會要有差距,就會有相對貧困的問題。相對貧困的標準是全社會平均生活水準。解決絕對貧困,這個標準非常清楚。解決相對貧困,未來可能也會有相對貧困線,但是相對貧困是一個長期現象,靠社會發展、經濟發展,是解決不了的。現在主要解決什麼呢?怎麼能使這些剛擺脫了絕對貧困的人有更強的發展能力,能夠在市場上利用各種機會來創收。我們社會上各種政策、各種製度要對他更加有利,使他能夠通過自我努力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
怎麼有的放矢地解決相對貧困?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 汪三貴:要對社會中因各種原因而導致發展能力比較低、收入水平低的人群,有一些針對性的幫扶政策,這些政策以能力提升為重點。比如人力資本的積累,教育、健康,還有內生動力的培養。隻有能力提升以後,才有可能在社會、在市場,利用各種資源更好地發展自己,縮小差距。要緩解相對貧困,最核心的是要縮小差距。縮小差距首先是收入差距,其次是生活方麵。比說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基礎設施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