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在中國大地爆發。民族危難之際,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掀起了偉大的社會革命運動,以磅礴之力鼓動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實現民族複興的誌向和信心。經過五四運動洗禮,越來越多中國先進分子集合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1921年中國共產黨宣告正式成立,中國曆史掀開了嶄新一頁。
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的五四精神。今天,讓我們回到102年前,重溫愛國青年的足跡,以此緬懷五四先驅崇高的愛國情懷,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
毛澤東:以《湘江評論》為平台 支援北京學生
青年時期的毛澤東。
《湘江評論》創刊號。(資料圖片)
五四運動爆發時,開國領袖毛澤東年僅26歲,此時的他從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畢業不到一年,剛剛結束了北京大學圖書館管理員的工作,返回長沙不久。五四運動的消息很快震動了全國各地。5月中旬,北京學生聯合會派鄧中夏回湖南聯絡,向毛澤東、何叔衡等介紹了北京學生運動的情況,商量改組現在的湖南學生聯合會,以便發動湖南學生響應北京的愛國運動。
毛澤東一直站在運動的前哨,成為運動的積極組織者和領導者。為了開展湖南的革命運動,提高群眾的政治覺悟,維護他們的革命熱情,也為了發表自己的政見,湖南學生聯合會和毛澤東覺得,在長沙辦一個刊物很有必要。由此,1919年7月14日,《湘江評論》的創刊號出世了。“創刊宣言”由主編毛澤東親自撰寫,用較大一號的字排印,幾乎占整個第一版的篇幅。這篇文章的立意新穎,熱情奔放。在當時“世界革命”呼聲和“人類解放”運動的影響之下,毛澤東曾寫道:“世界什麼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什麼力量最強?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
這一時期,毛澤東在《湘江評論》先後發表了許多重要的文章。在《民眾的大聯合》一文中他寫道:俄羅斯打倒貴族,驅逐富人,勞農兩界合立了委辦政府,紅旗軍東馳西突,掃蕩了多少敵人,協約國為之改容,全世界為之震動。
周恩來、鄧穎超:創辦革命團體覺悟社推動五四運動發展
周恩來、鄧穎超(資料圖片)
當五四運動爆發的消息傳到天津時,正在北洋直隸第一女子師範讀書的鄧穎超和女子師範的同學們一起,以實際行動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投入到這場偉大的運動中。周恩來1919年4月從日本回國,在五四運動爆發後不久回到天津,以校友的身份經常到南開去。周恩來無論是在南開學校大學班入學前還是入學後,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偉大的愛國運動中去。他和他的戰友鄧穎超、馬駿、郭隆真等在天津開始了堅決持續不斷的戰鬥,有計劃地展開宣傳、組織和鬥爭。這場愛國運動鍛煉了他們,他們推動運動向前發展,形成波瀾壯闊的局麵。
鄧穎超通過組織愛國團體,講演、辦平民學校、演話劇等多種形式,宣傳愛國思想,啟發民眾。周恩來創辦《天津學生聯合會報》,傳播先進思想。五四運動震動了全國,也震動了天津。在1919年5月7日,天津學生就舉行了示威,很快的組成了“天津學生聯合會”。周恩來回國後,還未入學便投入到了這場熱烈的學生愛國運動中。他表示“有恒心,有膽量,方能成功”,充分表現出革命的堅定性和徹底性。
五四運動的深入發展,進一步激發起廣大青年的愛國熱情和對救國真理的探求。天津學生愛國運動的核心組織“覺悟社”於1919年9月16日正式成立,它的第一批社員包括馬駿、諶誌篤、周恩來、郭隆真、劉清揚、鄧穎超等男女20人。覺悟社是五四運動中天津影響最廣泛、作用最突出的進步學生組織。覺悟社的成立,標誌著天津學生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將天津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再次推向高潮。在以覺悟社社員為核心的天津學聯和各界愛國團體的領導和組織下,發動了天津更大規模的群眾愛國運動。
蔡和森:組織在京的湖南學生投入運動 第一個明確提出成立中國共產黨
蔡和森(資料圖片)
蔡和森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1918年,蔡和森與毛澤東等同誌在長沙共同發起組織了新民學會,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之後,蔡和森同誌在留法期間提出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新民學會的活動方針,得到廣泛讚同,產生很大影響。1919年,北京爆發五四愛國運動,在北京籌備旅法勤工儉學的蔡和森同誌組織在京的湖南學生,投入了這場反帝反封建運動。
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和五四運動推動下,留法勤工儉學形成高潮。1920年初,蔡和森同誌懷著對革命理想的熱烈追求,遠渡重洋赴法勤工儉學。他在法國感受著異國文明的衝擊和思想潮流的激蕩,“猛看猛譯”馬克思主義著作,翻譯《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著作的重要段落,宣傳俄國十月革命及各國工人運動,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參與領導勤工儉學學生的正義鬥爭,與周恩來、趙世炎等一起籌組中國共產黨旅歐早期組織,成為法國支部的創始人之一。他與陳獨秀和毛澤東同誌通信探討建立共產黨的問題,對黨的性質、指導思想等問題提出了正確的主張,成為提出“中國共產黨”名稱的第一人。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黨正式成立。蔡和森同誌雖未參加成立大會,但他對於黨的創建,在思想上、組織上尤其是在建黨理論上作出了重大貢獻。
李達: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行者 掀起宣傳社會主義的浪潮
李達在書房。(圖片來源: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
1919年5月4日,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達正在日本留學,這一年他29歲。6月,他得知五四運動的領袖陳獨秀被捕,立即趕寫了《陳獨秀與新思想》一文寄回國內發表。他在文中充滿信心地寫道:“頑固守舊思想的政府能捕得有‘新思想’‘鼓吹新思想’的陳先生一個人,不能捕得許多有‘新思想’‘鼓吹新思想’的人。縱使許多人都給政府捕去,那許多人的‘精神’還是無恙的。”
五四時期,全國掀起了以馬克思主義為主流的社會主義思想運動。李達積極投身到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運動中,成為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宣傳旗手。1919年6月18日和19日,李達在上海《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公開發表了《什麼叫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目的》兩篇文章。文章初步闡述了社會主義的原理,論證了社會主義製度實現的必然性。他指出“社會主義有兩麵最鮮明的旗幟,一麵是救濟經濟上的不平均,即消滅經濟上的剝削,一麵是恢複人類真正平等的狀態”。這兩篇文章引導了許多五四青年投身社會主義運動。
為了及時而係統地在國內傳播馬克思主義,李達還抓緊時間翻譯了大量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書籍。至1920年夏天,他分別翻譯了《唯物史觀解說》《馬克思經濟學說》《社會問題總覽》三本書。這些書籍係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在1921年5月前後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在當時國內馬克思主義著作非常缺乏,不少先進分子包括某些早期共產主義者還缺乏直接閱讀外文書籍條件的情況下,這三部譯著的出版,對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王盡美:山東學生聯合會的領袖人物在齊魯大地播下革命火種
王盡美(圖片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在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習的時候,王盡美開始接觸革命黨人,涉足革命活動,在五四愛國運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帶領山東的學子與北京等地的活動遙相呼應,成為山東學生聯合會的領袖人物。這個時候,王盡美與另一位中共早期的創始人鄧恩銘在濟南共同開展工作,結為革命摯友。隨著五四運動的廣泛開展,全國各地的學生組織已經與北京各院校的學生會建立聯係,進行聯合鬥爭。王盡美作為山東學生運動的領導人物前往北京等地交流工作,參加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認識了李大釗,最終在革命實踐活動中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個真理。
作為早期的革命先驅,李大釗非常關心山東的黨組織建設工作。王盡美、鄧恩銘在李大釗具體指導下積極準備,於1921年春天在濟南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在齊魯大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種。1921年,王盡美作為代表參加中共一大會議,向大會報告了山東建立黨組織的詳細情況,並結合工作開展現狀,提出自己的建議。
鄧中夏:參與火燒趙家樓行動 中國工人運動的領導人
鄧中夏(資料圖片)
鄧中夏,1894年10月生,湖南宜章人。1914年考入湖南高等師範學校,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係,後轉入哲學係學習。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任北京學生聯合會總務幹事,參與火燒趙家樓的行動。1920年3月,在李大釗領導下,鄧中夏、高君宇等人發起組織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10月,以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成員為骨幹,發起組織了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李大釗為書記,鄧中夏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
從1920年4月起,鄧中夏長期在北京長辛店從事工人運動,主辦工人勞動補習學校,建立工會,為北方工人運動培養了大批骨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