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圖片_20240612174802.jpg
跟跑並跑領跑 大國科創:從一窮二白走向“三跑並存”
2021-06-28 07:04: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1
聽新聞

跟跑 並跑 領跑

大國科創:從一窮二白走向“三跑並存”

位於北京中關村東路的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周邊林立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現代範兒的商廈,此處往西一公裏是北京大學,往北則是清華大學,西南方就是年輕人喜愛的中關村購物廣場。就是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段,至今還保留著兩間“閑置”的屋子:“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郭永懷生前在力學所的辦公室,裏麵收藏了兩位科學巨匠工作手稿等遺物。屋外,還設有錢學森、郭永懷塑像。

這是這家有著65年曆史的研究所的精神象征。錢學森、錢偉長是這裏的第一任正、副所長,郭永懷曾擔任副所長,長期主持工作。中科院在這裏建設了“人民科學家·強國奠基石”黨員主題教育基地。迄今,每逢一些紀念活動,年輕學生常來這裏“打卡”,緬懷弘揚和傳承老一輩科學家報效祖國、獻身科研的愛國情懷,尋找自力更生、自立自強的奮鬥基因。

——————————

伴隨著新中國誕生的中國科學院,在新中國的科技史上有著特殊地位。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國科學院,這是黨的十八大以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的首個科教機構。在這裏他提出“四個率先”:“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在2021年5月28日舉行的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等“科技三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從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到首次實現體細胞克隆猴,從成功研製計算機,到寒武紀人工智能處理器,從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到“中國天眼”FAST等一批大科學裝置,從暗物質衛星“悟空”發射成功,到我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遨遊太空,從鐵基超導紀錄刷新,到中微子振蕩模式、量子通信、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今天的大國科技正在走向自立自強。

一窮二白打下大國科技基石

走進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一樓大廳,有一麵特別的“黨員院士牆”——這是中科院“信念·黨旗·科學”黨員主題教育基地的組成部分——43位曾在物理所學習、工作過的黨員院士照片映入眼簾,他們中的每一位都在中國科學技術領域,尤其在物理學的發展中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科院物理所博士生朱常青是這麵牆的講解人,他對這些科學大家的事跡如數家珍:赤子忠心,矢誌報國的“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許身為國,一生澎湃的陳能寬;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的黃昆;還有王守武、馬大猷等學科創始人,他們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黨員科學家。

今天的人們很難想象,新中國成立時,全國科技人員不超過5萬人,其中,估計隻有七八百位比較有成就的科學家——這就是科技自立的家底。錢學森、錢偉長、郭永懷、張文裕、師昌緒等一大批科學家陸續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毅然奔向祖國的懷抱,在中科院艱苦創業。

這其中,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錢三強是我國原子能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赤子忠心,矢誌報國”的錢三強在法國獲得了優越的工作條件和舒適的個人生活,然而,麵對祖國的召喚,錢三強夫婦抱著剛剛半歲的女兒告別老師,遠涉重洋返回故土。

在他心中,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祖國再窮,是自己的,而且正因它貧窮落後,更需要我們去努力改變它的麵貌。

朱常青介紹,當年為了落實“兩彈一星”研製任務,中科院動員了當時全院三分之二的科研人員參加相關研製工作,約千餘名科技骨幹被輸送到其他機構,孕育或共建多家研究院所。

1999年,“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頒發時,23位獲獎人中,有21位是中科院院士,17人曾在中科院工作,這其中就包括錢三強。

上世紀50年代,錢三強領導建成中國第一個重水型原子反應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此後,我國的堆物理、堆工程技術、釺化學放射生物學、放射性同位素製備、高能加速器技術、受控熱核聚變等科研工作,都先後開展起來。

在蘇聯政府停止對中國的技術援助後,錢三強一方麵迅速選調一批優秀核科技專家去二機部,直接負責原子彈研製中各個環節的攻堅任務,一方麵會同中國科學院有關領導人,組織聯合攻關,許多關鍵技術得以及時解決,並為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重要貢獻。

錢三強像當年第二代居裏夫婦培養自己那樣,傾注全部心血培養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在一窮二白的“兩彈一星”的攻堅戰中,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核專家,並在這一領域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發展速度。人們後來不僅稱頌錢三強對極為複雜的各個科技領域和人才使用協調有方,也認為他領導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滿門忠烈”的科技大本營。

70多年來,中國科學院走出了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華羅庚、陳景潤、王大珩、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趙九章、吳文俊、黃昆、劉東生、葉篤正、李振聲、吳征鎰、師昌緒、謝家麟、張存浩、趙忠賢……當年播下的科學種子,早已開枝散葉。

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

科技部部長王誌剛曾發文論述“我國科創進入跟跑並跑領跑並存新階段”:經過幾十年的積累,我國科技創新進入跟跑、並跑、領跑“三跑並存”新階段,正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係統能力提升轉變。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20年年底的統計,2019年我國在化學、環境與生態學、材料科學等8個學科領域,高質量國際論文數量已經排名世界首位。在生命科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我國擁有了世界一流的實驗條件。

閃耀的成績單,並未讓人失去清醒。很多科學家意識到論文數量提升的背後,高水平的文章還不夠,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亟待破解,重大基礎研究突破還比較少。

中國科學院院士徐義剛對此深有體會。他說,很多礦產都是深部地質過程所致的,有了成礦構造背景的認識,人們才知道能在哪裏找到國家需要的資源和能源,這是與國家需求和目標緊密相關的基礎科學重大問題。

“但目前探測技術和裝備絕大多數是引進的,因此我們未來要在深地探測和資源、能源短缺等方麵前瞻布局。”徐義剛說。

進入新時代,“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成為人們的共識。

“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自主創新在國際競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嚴慶說,總體上看我們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是引領的、原創的、關鍵核心的重大產出還不多,很多關鍵領域“卡脖子”問題依然突出。

他說,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不僅僅是口號,而是涉及企業生存、產業升級、行業發展,乃至國家經濟安全的關鍵。隻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在重大關鍵領域的自主可控。

2019年,中國科學院根據國家“卡脖子”問題的緊迫需求,啟動了新一批先導專項,組織全院力量著力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和需要長遠布局的心腹之患問題,目前已經取得了可喜成果。

“自立自強,是我們科技工作者的根本遵循。基礎研究終是能為國家打開一條通路。”中科院院士王小雲說。

她長期從事密碼理論及相關數學問題研究,回憶起十幾年前參加國際會議的情景還曆曆在目:曾經外國人笑話中國密碼人員隻會來聽會,不會講話。但如今,中國人在國際舞台上已有了自己的聲音。

王小雲說,這其中離不開創新發展,離不開底層數學問題的突破。

前不久,龍芯發布新一代自主指令係統架構,讓“中國芯”自主化再進一步。這得益於20年來,龍芯團隊從零起步,走自主研發道路,啃下一個個硬骨頭;“奮鬥者”號完成萬米海試,背後是科研團隊多年持續攻關,攻克了控製、浮力材料、水聲通信等一係列世界性難題。如今,各行各業的科研人員都在奮起直追。

走向科技強國呼喚更多青年才俊

郭永懷生前所在的力學所辦公室,至今保留著一封信,那是錢學森寫給他的邀請信:老兄回來,還是可以做氣動力學工作,我們的需要決不比您那麵差,帶書的時候可以估計在內。多帶書!這裏俄文書多、好,而又價廉,隻不過我看不懂,苦極!請兄多帶幾個人回來,這裏的工作,不論在目標、內容和條件方麵都是世界先進水平。這裏才是真正科學工作者的樂園!

書信寥寥數語,渴望之情溢於言表。這封信寫於1956年2月2日,那時的中國科技領軍人才極度匱乏。錢學森邀請郭永懷回國,他在另一封中說“現在力學所的任務重大,非您來幫忙不可”。

同年9月,郭永懷一家啟程回國。這是60多年前祖國呼喚青年才俊的一個縮影。如今,大國再一次向有誌於科技報國的年輕人發出號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副書記、中國圖學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趙罡說,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關鍵在於要有人才。高校要更加關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更加注重在基礎前沿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的各類實踐中,去培養一流人才。

“科技工作者在自主創新前行的道路上不再是獨行俠,隨著學科交叉的發展,隨著創新鏈、產業鏈的融合,隨著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的深化,科技工作者的朋友圈越來越大,自主原始創新的道路越走越寬。”華東師範大學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武愕說。

他告訴記者,作為高校科技工作者,在基礎學科原始創新的同時,還肩負著培養青少年拔尖創新人才的重任,讓更多的“小朋友們”也加入到科技創新的朋友圈來。

麵向來訪者講解時,朱常青還常常講起中科院老院長嚴濟慈的故事:1980年1月,80歲高齡的嚴濟慈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感慨萬千的他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我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入黨》的文章,其中滿懷信心地寫道:“我的信心更足了,信念更堅定了。我要更好地把自己的有生之年,獻給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很多人說,正如他的字“慕光”一樣,嚴濟慈一生都在追求真理、追求光明。朱常青說,對於青年一代,老一輩科學家就是一束永恒的科學之光,照亮青年科技工作者前進的道路,此輩少年應向“光”前行,走向自立自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標簽:中國科學院;錢三強;錢學森
責編:呂霞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