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徐春暉)7月13日,隴原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答卷”——全國主流網絡媒體生態環保行采訪團先後來到蘭州市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林和宮蘭州牛肉麵博物館和甘肅科技館,全方位了解蘭州如何以綠色實踐擦亮“黃河之濱也很美”這張名片。
保護“大水缸”安全,在黃河兩岸築起“綠色屏障”

站在通往西固區柴家台村的吊橋上,腳下黃河水流湍急,放眼望去,防護林似綠綢帶落在黃河兩岸。回首幾年前,這裏卻是另一番景象。

項目實施整治前
“以前國道109旁堆滿了建築垃圾,村裏的生活汙水也直接往黃河裏倒。黃河上漂著油花,用這樣水澆莊稼多半長不好,土地也是黃一塊黑一塊。”柴家台村村民柴可雄回憶。
作為蘭州市目前唯一飲用水水源地,西固區水源保護區責任重大,承擔著全市360萬人口的飲用水供給。“為解決周邊環境問題,保障蘭州人民的用水安全,2013年起,我們對水源保護區進行了徹底清理整治。”蘭州市生態環境局西固分局工作人員楊攀介紹,“2015年至2020年間,又陸續實施了蘭州市城市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程和蘭州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項目,項目總投資約4.1億元,2020年7月10日全部建成完工,投入使用。”

水源地涵養林帶
水源地保護工程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通過種植泡桐、國槐、旱柳等樹木,形成了水源地涵養林帶、河灘、濕地形成了點麵結合、綠樹成蔭、移步換景的生態保護區,同時,全麵控製汙染物排放,統籌推進工業企業、城鎮生活、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汙染治理。

柴家台村村民柴可雄
柴可雄就是這場汙染防治攻堅戰的見證者。2016年,家裏土地被流轉後,他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內開始負責綠化工作。望著綠樹成蔭的黃河兩岸,他感慨道:“環境好了,心情更好!”
對食材高標準嚴要求,將“綠色”牛肉麵推廣至全國

翠綠的蒜苗和鮮紅的辣椒油飄在牛肉湯上,提筷,麵條柔滑透黃。作為蘭州名片,一碗牛肉麵,濃縮隴原大地的深厚積澱,道盡隴原兒女的純樸真情。

1905年,馬保子在東城壕開了第一家牛肉麵館,一百多年來,蘭州牛肉麵逐漸成為享譽天下的“中華第一麵”。隨著甘肅生態好轉,牛肉麵的質量也逐步提高。“蘭州牛肉麵對供貨源都要進行嚴格的考察,麵粉、牛肉、調料等食材都講究綠色無汙染。”甘肅省民族企業聯合商會會長、甘肅林和建設集團董事長、蘭州牛肉麵博物館館長馬有林說。

速食桶裝牛肉麵
目前,馬有林帶領團隊已研製出了速食桶裝牛肉麵,味道接近堂食的90%,正在進入推廣階段,他要將這碗“綠色”的蘭州牛肉麵推廣到全國。
綠色理念先行,一體化設計打造蘭州“城市客廳”

甘肅科技館
2012年,在國家未對綠色建築做出明確要求的時候,甘肅省建築設計研究院的設計團隊就想在前麵,從甘肅科技館的設計、施工到運營,全流程堅持以人為本,貫徹綠色設計理念。
設計團隊創造性地從功能空間與流線策略、綠色建築技術策略等方麵出發,建立空間環境與綠色生態的適宜技術的和諧統一,營造一種建築與城市相互交融的體驗空間,打造屬於蘭州的“城市客廳”。

科技館內部
走進科技館,中庭采光充足,流線型設計靈動活潑。行走在館內,即使空調開得不大,也倍感舒適,不開燈,也依舊明亮。
甘肅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馮誌濤介紹,甘肅科技館強調空間環境一體化設計,采用被動式節能與主動式節能的方式,利用先進的計算機建模模擬分析建築物的光、熱、風、水等環境,從而進行設計。

科技館頂樓
走上頂樓,太陽能板、導光管、雨水循環係統等設備很是壯觀,這都是設計研究院為科技館量身定做的智能係統。
“相對於其他地區來說,甘肅太陽能資源豐富,結合這一地域特點,科技館因地製宜,利用太陽能進行發電、照明、供熱水。”馮誌濤說。
目前,甘肅科技館已獲得國家“三星級綠色建築設計標識證書”,入選國家優質工程獎。投入使用三年多來,甘肅省科技館項目累計接待青少年兒童232萬餘人次,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好評。建築與科技相結合,甘肅科技館已成為“低碳、節能”理念最鮮活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