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圖_20250120095400.jpg
工博會目擊記:科技戰“疫”裏的“創新密碼”
2020-09-19 16:45:00  來源:新華網  
1
聽新聞

新華社上海9月19日電(記者龔雯、周琳)大到一台“零接觸”智能CT,小到一支疫苗用玻璃管,在上海舉行的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展示了一批科技戰“疫”的創新成果,讓人眼前一亮、倍感振奮。

疫情之下,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頻次成為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聯影展出的“智能天眼CT”,支持一鍵智能定位、精準移床、高效掃描,無須患者脫下口罩,也無須醫生進入掃描間,大幅降低交叉感染風險。目前,該智能CT已在全國500多家醫院應用,單台單日的掃描量最大可達到300人次。同時展出的一款新冠肺炎智能輔助分析係統,已在全國100餘家醫院上線,助力完成數萬例新冠肺炎患者的篩查與輔助診斷。

公共衛生防控的無人化作業正成為抗擊疫情的優選方式,亮相工博會的新鬆公衛防控“三人組”受到關注。

據新鬆醫療健康機器人事業部總經理李學威介紹,“三人組”中的物品運送機器人,可實現藥品、標本、手術器材等醫療物資配送,支持密碼、指紋等多種解鎖方式和用戶權限設置,保障運輸安全。消毒防疫機器人可根據預設路線,自主完成消殺任務,消殺覆蓋麵大、均勻性好,降低傳統人工消殺對工作人員的健康威脅。另外,清潔機器人可在公共場所清掃任務執行過程中自主行走及避障,支持汙水過濾循環使用,清理效果出色,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和物資損耗。

今年工博會首次設置院士成果展,走進這一區域,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排玻璃管,它們外觀看似普通,內裏卻大有文章。

“中性硼矽玻璃是國際公認的安全藥用玻璃包裝材料,我們通過持續攻關,終於突破了玻璃液不易澄清和高質量成型的‘卡脖子’技術,成功研發並生產出中國首支高品質中性硼矽藥用玻璃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彭壽說,公司聯合製瓶企業加工生產1000萬支疫苗玻璃瓶,供全國正在開展新冠疫苗研發機構使用,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移步至這一展區的另一端,有一台由四個“大箱子”組成的新冠病毒及烈性病原致病病毒全自動檢測係統。

據上海紐鈦測控技術有限公司市場負責人支伯衛介紹,該係統由上海理工大學和多個公司共同研發,四個“大箱子”的功能分別是前處理、核酸提取、體係構建和分析處理。該係統可實現高通量快速檢測,單次病毒標本最大輸入量96人份,24小時檢測通量1600人份,還可擴容至4800人份,同時能減少中間手動操作環節,降低醫護人員被感染的風險。

除了院士成果展,工博會其他展裏也有不少防疫“網紅”。比如已在浦東國際機場交付使用的“上海移動式核酸檢測方艙實驗室”,此次以1∶15的模型亮相。

據悉,這是國內首個采用標準集裝箱尺寸的p2+移動式核酸檢測實驗室,可支持在浦東機場開展隨到隨檢,與原先送至市區實驗室相比,可節約2小時的等待時間。

“現已完成了1萬多份的核酸檢測。”上海寶山太平貨櫃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謝智穎說,下一個實驗室正在規劃中,預計設在國家會展中心附近的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西院,為即將召開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提供保障。

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應急使用清單的之江生物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產品,也是本屆工博會上的“明星款”。截至8月底,之江生物的檢測試劑共銷售近3000萬人份,其中海外銷售近300萬人份,出口到50多個國家和地區。

據悉,為期5天的第22屆工博會共呈現新技術新產品近500項,創曆史之最。業內認為,一係列防疫新產品、新技術通過工博會的窗口,充分展示了戰“疫”的科技力量和重要作用,同時也為各方在下一階段中的疫情防控精準施策。

標簽:
責編:王迅 易保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