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圖_20250120095400.jpg
【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故事”唱響新時代“民族精神”
2020-09-19 17:04:00  來源:新華網  
1
聽新聞

新華網北京9月18日電(李函林)酷似清代皇冠的禦碑亭、三龍繞禦製鐵胎銅麵碑、乾坤倒置的八卦八音鍾、栩栩如生的龍鳳圖藻井、蟲鳥不入的無塵殿……一幕幕景象伴隨著黃河泥塤的悠揚塤樂,訴說著中華民族的治黃史。

嘉應觀全景。(受訪者提供)

這是萬裏黃河第一觀——嘉應觀。“嘉應觀始建於雍正年間,是我國曆史上唯一記述治理黃河曆史的廟觀,被譽為‘黃河故宮’”,河南省武陟縣嘉應觀景區管理局黨組書記翟嵩峰介紹,這裏不僅是祭祀河神、封賞治河功臣的龍王廟,也是治理黃河的河道衙署,集宮、廟、衙署為一體。

從大禹治水到西漢賈讓的“治河三策”、從明代潘季馴的“束水攻沙”到林則徐治水,流傳千古的治水功勳在這裏得到記載;黃河號子、黃河泥塤等瑰麗古樸的非遺文化在這裏得到傳承。

曆經三百年滄桑的皇家廟觀不僅講述著悠久的治黃曆史,也孕育著底蘊深厚的黃河文化。

“在治理黃河過程中,中華民族彰顯出不屈不撓、頑強拚搏的奮鬥精神。新中國成立後,黨領導人民創造了黃河歲歲安瀾的曆史奇跡。”翟嵩峰說。

新中國成立後,嘉應觀作為“黃河治理辦公室”,開創引黃灌溉第一渠“人民勝利渠”,“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被打破。

人民勝利渠(受訪者提供)

“人民勝利渠,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黃河下遊興建的第一個大型引黃工程。它最突出的貢獻就是在黃河上開了口,使黃河變害為利,‘開下遊引黃灌溉先河、創綜合利用偉業’。”翟嵩峰說,日夜奔騰的黃河水使100多萬畝鹽堿地、沙荒地變成了魚米之鄉。

與此同時,新中國成立後在治理黃河過程中,誕生了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

河南省蘭考縣東壩頭鎮張莊村及黃河河道。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走進蘭考縣焦裕祿事跡展覽館,焦裕祿治理“三害”場景布展、“幹部十不準”圖示、辦公桌和舊藤椅等展品……一張張曆史圖片和場景布展,生動再現了焦裕祿苦幹實幹、帶領群眾同自然災害作鬥爭的奉獻精神和公仆情懷。

斯人已去,逝者永存。焦裕祿精神跨越時空,曆久彌新。記者來到黃河岸邊的蘭考,隻見綠樹成蔭,農桐間作,林茂糧豐。為禍百年的黃河決口問題,早已不見蹤影。如今的蘭考,不但全縣脫了貧,還是河南省首批15個森林城市之一。

嘉應觀、人民勝利渠、焦裕祿精神……從古至今,中華民族的曆史,也是一部與黃河水患抗爭的曆史,彰顯了中國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存智慧,其間產生的文化藝術,蘊含著中華民族對生命、對生活的認知和態度。

治黃故事多如繁星,講述和承載的是民族精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五大目標任務之一就是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新時代新征程,講好“黃河故事”,講好“黃河治理文化”,弘揚焦裕祿精神,讓中華民族創新創造、團結奮鬥、實幹築夢的精神深入人心,這也是義不容辭的使命擔當。

標簽:
責編:王迅 易保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