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圖_20250120095400.jpg
用創新守護生命!他們,讓患者為中醫藥點讚
2020-09-23 15:10:00  來源:科技日報  
1
聽新聞

“隻有走到第一線,親自了解病情和救治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與一線醫護人員麵對麵溝通協調,才能讓中醫藥發揮最好的救治作用。”大年初一,作為第一批國家中醫醫療隊領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和隊員們踏上高鐵,逆行武漢。

中醫首次整建製接管獨立重症患者病區、研製出首個完全具有知識產權的治療新冠肺炎的中藥新藥……在與病毒短兵相接的這場疫情阻擊戰中,他們用仁心仁術承載起百姓的生命之托,給全國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出發時,我都沒有勇氣看孩子的雙眼”

1月25日,農曆大年初一,是隊員們出發的日子。很多人都是出發前幾個小時才接到命令,沒有猶豫,沒有告別,迅速集結。

“真的沒有太多時間告別,甚至不敢往深了想這會不會是永別。離開家門時,我都沒有勇氣看孩子的雙眼。”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董國菊回想起那一刻,仍忍不住掉淚。

火車上,得知當天恰逢護士陳盈盈29歲生日,隊友們為她泡了一碗方便麵,黃院長在口罩上寫下“祝盈盈生日快樂”。看大家都很沉默,黃璐琦說:“作為領隊,我應該認識一下我的隊員。”“現在想來,黃院長那是在了解他帶的兵的實力,開始思考這場戰‘疫’怎麼打。”董國菊說。

1月28日,到達武漢第三天,他們接手金銀潭醫院南一區。“想讓中醫藥在金銀潭醫院生根發芽,乃至開花結果,必須全麵接管。”黃璐琦說。

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中醫首次整建製接管一個獨立病區,而且還都是重症患者,“開疆拓土”談何容易。

病房仍在改造、醫院沒有中藥房、中藥匱乏……負責後勤保障的史華新很是焦急。抵達當夜就開始不停聯係,3天時間裏打了500多個電話,與各大藥企、物流、路口關卡聯係。到正式接管時,無論注射劑,還是顆粒,都能保障供應,醫療隊有了最順手的“武器彈藥”。

數據支撐臨床方案優化

盡管中醫藥療效明顯,但外界一直心存疑慮。黃璐琦深知,科學數據對體現中醫藥療效並獲得醫學界認可的重要性。為此,他和團隊一直對數據格外關注,試圖從中找到中醫藥的優勢。

在醫療隊進入金銀潭醫院病區的同時,中國中醫科學院科研攻關組也同步成立。為更好獲得第一手病例相關信息,科研攻關組緊急設計開發了舌診圖像采集APP和基於執法儀係統的問診係統,為全麵開展臨床研究提供技術支持;而且開發出社區信息采集係統,及時獲取醫學觀察期人群的中醫診療信息。

每天16時,醫務人員與後方數據分析人員遠程召開工作例會,共同依據患者數據分析病情,優化治療方案,以確保臨床療效。截至3月30日,他們共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158人,140人治愈出院。同時,還指導方艙醫院、將軍街社區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輕症患者800餘例。

在病房,他們的防護服上都寫著國家中醫醫療隊字樣。從最初的不被接受,到服用中藥的病人越來越多。一些病人擔心斷藥,會悄悄把藥“藏”起來,甚至“搶中藥”,還有別的病區患者要求轉到南一區接受中醫治療。“每到一個病房,滿屋的病人都豎起大拇指。那是我們最開心、最揚眉吐氣的時候。”董國菊說。

之所以如此,治愈率是硬杠杠。數據顯示,以10天為一療程,吃中藥的患者,胸部CT改善率為79.6%,危重患者轉為普通型或輕症的轉換率為80%,核酸轉陰率為50%,發熱、咳嗽、消化道症狀緩解率為90%以上。在單位時間內,有中醫幹預的病人,治愈率遠遠高於純西醫組。

研製出首個治療新冠的中藥

大疫出良藥。3月18日,由該團隊研製的化濕敗毒顆粒獲首個治療新冠肺炎的中藥臨床批件。

“邊救治,邊總結”。化濕敗毒方由多個經典名方化裁而來,具有宣肺清泄、活血解毒、增強機體抵抗力等作用。臨床上看,通過使用效果觀察發現,其在核酸轉陰和症狀改善方麵有顯著療效。

事實上,臨床救治初期,黃璐琦就囑咐後方做好新藥研發的準備工作,一旦確定有效方藥即啟動研發。隨著對新冠肺炎了解的逐步深入,醫療隊根據疾病臨床特點,不斷優化治療方案,最終獲得新方藥——化濕敗毒方。“這再次證明了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中西醫結合是我們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中國辦法’。”黃璐琦說。

2月3日,第一批患者共8人出院。3月31日,看著隊員們離漢返京。黃璐琦如釋重負。

出發時,他說國家中醫醫療隊的使命有兩個:一是治病救人,二是發揮並證明中醫藥的優勢和特色。他們做到了。

用創新守護生命

王爍

對中國中醫科學院國家援鄂抗疫中醫醫療隊而言,2020年初告別家人趕赴武漢,是一次為了14億中國人更好團聚的別離。

幾千年時光荏苒,懸壺濟世、普濟蒼生的醫者情懷未改,人類麵對的疾病卻在變換。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醫史無前例地整建製接管重症病區,辨證施治,探索用古老醫學回答時代命題的新思路。

“周雖舊邦,其命唯新”。一把草藥、一根銀針曾護佑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繁衍昌盛,然而新冠肺炎是一道時代的加試題。為了讓中醫療效能夠用數據說話,他們尊古而不泥古,一麵治病救人一麵科研攻關。從建立問診係統到開發圖像采集APP,前線與後方緊密配合,不僅讓群眾為他們豎起了拇指,更把對中醫的信心種在了群眾心裏。

中醫藥是中國古代醫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名家吳又可的《瘟疫論》被用於應對非典型肺炎;《肘後備急方》中的青蒿為治療瘧疾提供了新方法;曆經疫情大考,中醫醫療隊給出的“化濕敗毒顆粒”讓古老中醫煥發出新活力,成為首個完全具有知識產權的治療新冠肺炎的中藥新藥。

創新是深種於中華民族根脈中的基因。科學進步引發的創新,深刻而廣泛地改變著人類生活。大數據時代,中醫醫療隊繼承著神農嚐百草的好奇心和勇氣,不僅走進社區分發中藥,而且建立起社區信息采集係統,及時獲取醫學觀察期人群的診療信息,創立了別開生麵的“武昌模式”。

他們是探路者,從未停下開拓創新的腳步。在他們手中,創新就是戰勝病魔、守護生命的利器!

標簽:
責編: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