闔家歡聚、情暖人間,又到中秋團圓時。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的背後不僅是家庭的團圓,更是民族情感的積澱、家國情懷的傳承。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裏人心共賞時。千百年來,中秋圓月高懸在中國人的精神星空,寄托依戀家國的情,照亮思鄉念親的眼,指引歸家團圓的路。中秋夜,海內外的中華兒女,無論身在何方,都一同遙望明月,體味人間團圓。中秋,是詩意的浪漫,更是豐富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蘊藏著華夏兒女對小家團圓、大家幸福、國泰民安的祈願和追求。在上下五千年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這樣一種情感與情懷的延續,以詩為媒,以月為介,穿透時空,至今仍然具有強烈的影響力和穿透力。可以說,花好月圓、良辰美景,合家團圓、舉國歡度,不隻是對人倫孝悌、血脈親情、家庭文化的濡染,亦懷有一份對家國情懷的體認、對精神淵源的追尋。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總是離不開“團圓”二字,因為月圓,團圓慶賀無疑是中秋節俗的鮮明主旨。天上圓月,人間團圓,圓滿是人們希冀的生活目標,團圓是中國人特別追求的一種人倫境界。中秋節首先是家的節日,它飽含著親情團聚與溝通情感的訴求,蘊含著中國人對闔家團圓的希冀守望,無論是在外打拚的孩子,還是旅居海外的老人,總會在這一刻氤氳出最濃鬱的鄉愁。月朗風清中與家人圍桌而坐,把酒對月,共敘親情,這不僅是一次人倫情感的回歸,背後更是“人月兩團圓”的美好追求,寄托著人們對平安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國家和社會最堅實的基石,是人們心靈最溫暖的港灣。“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這些詩句因為承載著對家的思念之情,構成了追求家庭團圓幸福的多重景深,聯通和熨帖一代代遊子的精神世界,同時也繪就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符號,塑造中華兒女共同的“心靈之圓”。無論社會如何變遷,人們對家庭團圓的期盼不會變、對文化根脈的眷戀不會變,對國家繁榮富強的寄望不會變。
家國於心,人月兩圓。經時光積澱而成的傳統節日,作為傳承文化基因的紐帶,中秋節始終牽引著中華兒女的情感歸依。中華傳統文化綿延數千載,家國情懷始終是鮮明的底色。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到“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從“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到“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從“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到“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從這些詩詞中的綿綿鄉愁和百般情思,我們觸摸到中華文化的根脈,領悟著個人與自然、與他人、與社會、與家國那樸素但緊密的聯結。千百年來,家國情懷早就已經沉澱為中華兒女的內在品格,“花好月圓”築就成同一個旋律,“家和國興”凝結為同一種情懷,構成中華兒女家國情懷的生動寫照。無論社會如何變遷,人們對家庭的重視不會變、對文化根脈的眷戀不會變,對祖國繁榮富強的寄望不會變。天上月圓,人間夢圓,家國團圓興旺的夢想,是民族凝聚力的深層心理基礎,又何嚐不是我們在新時代繼續努力奮鬥實現中國夢的精神資源。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的家。月圓人團圓,中國人有著強烈的團圓意識,從渴望家的團圓、家人團聚,到祝福國家富強、民族團結,這種情感與中秋節始終相伴。中秋節興盛不衰,也正因它是融個人情懷與家國意識於一體的節日。2020年是新中國成立71周年,回望71年風雨兼程、71年春秋更替,個人的命運、家庭的命運始終與國家的命運同頻共振,無數中華兒女的成長記憶、家庭記憶和新中國的發展史融彙在一起。中秋節以圓月為標誌,寄寓著中華兒女團圓的夢想,積澱著中華兒女團圓的心理訴求,它象征著親人團圓、社會和諧、感恩自然和家國情懷,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舉,是中華民族渴望統一、團結的曆史見證,更是海內外中華兒女認同、溝通、凝聚和發展的精神動力。每當中秋夜,皓月當空熨帖和聯通著所有中華兒女的心靈,在這個日子裏,中華兒女共祝祖國好、共盼民族好、共願人人好,這就是我們的文化自信,早已融進血液裏,融合在骨髓裏。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追夢路上,弘揚中秋文化,就必須自覺弘揚和傳承中秋團圓背後蘊含的濃厚家國情懷,提倡愛家愛國相交融、追求家興國興相統一,每位中華兒女、每個中國家庭都要努力奮鬥、努力追夢,必將彙聚起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歸根結底,以家國情懷彙聚起億萬家庭與個體的智慧和力量,再苦再累,再艱再難,也都有了跨越發展的源源不竭的力量,在深層次的文化認同感中,我們的夢想就延伸在這最熾烈的家國情懷中。
明月照見過往,也映現當下與未來。中秋明月時,家的節日恰逢國的生日。家與國這一命運共同體,在這一刻激蕩出更加堅固的情感認同。在神州月圓的深情時刻,遙望中秋月,追尋家國情,以節載道、以節承誌,凝聚無限奮鬥偉力,正是闊步走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曆史征程上的中國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