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燕趙大街,開元寺南廣場開放的遺址現場,人們隔著玻璃圍擋,真切感受著古城的前世容顏,文物走進了百姓生活;走進隆興寺對麵的文創小店,充滿正定元素的紀念品琳琅滿目,遊客們爭相購買,把“正定”帶回家;晚上的南城門音樂廣場,是一座全民參與的大舞台,當地居民和外地遊客,時而聯唱,時而賽歌,和諧共享,其樂融融……在河北正定,一磚一瓦都是文化,城牆街巷皆有故事。

文物是人類曆史的印記,是社會進步的曆史見證,承載著民族的曆史,維係著文化的認同。近年來,博物館文創的火熱、文物領域與教育的聯動加強,以及《如果國寶會說話》《國家寶藏》等電視節目的熱播,讓大眾更多地接觸到沉睡的文物寶藏,大大激活了文物資源的活力。實際上,如何讓文物“活”起來,走進百姓生活,是眾多文物保護單位一直研究的課題,也是廣大民眾所期待的。從正定情況看,一項項恢複古城風貌工程相繼完工,正定的文化遺產和文物古跡,正以鮮活生動的姿態走進人們的生活,值得關注和期待。

正定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文物資源豐富,在古城6.6平方公裏的範圍內就分布著隆興寺、開元寺等38處文物古跡。可以說,正定的靈魂在古城古跡,古城的核心在曆史文化遺存。近年來,正定縣堅定不移走旅遊興縣之路,厚植文化根基,堅持把古城風貌恢複提升與文物保護、傳承弘揚曆史文化緊密結合,從恢複古城風貌讓文物“活”起來、修舊如舊重現文物風采、片區聯動恢複曆史風貌三項重點工作任務入手,使文化和旅遊產業各領域、多方位深度融合,讓文物“活”起來,走進百姓生活,不斷滿足民眾的旅遊文化需求。
一直以來,很多人認為文物曲高和寡,隻是一個靜止的存在,但文物寄托著文化血脈的傳承,更應該讓文物“活”起來。比如,這些年首都博物館舉辦的精品特展預約名額爆滿,正定啟動的24項古城風貌恢複提升工程讓遊客絡繹不絕,喚醒的是民眾旺盛的文化需求,折射的是曆史文物所蘊含的恒久魅力。其實,民眾不是沒有“文化追求”,而是他們能夠觸摸到的有質量、有品位的文化產品不多,與其簡單抱怨民眾對文物不感興趣,倒不如讓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文物“活”起來,在曆史與時代的互動中獲得重生,進而綻放出時代風華。

毋庸置疑,文物是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要讓文物“活”起來,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把文物保護好,這也是對曆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當下,我們要通過運用數字化手段和技術,最大限度避免對文物本體的人為影響,為後人留存詳實、完整的文物信息,最大化地保護文物、利用文物,推動保護工作的科學化、信息化發展,豐富全社會曆史文化滋養,讓廣大人民群眾有更多更充實的曆史獲得感。(劉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