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10月11日電 題:守好綠水青山 換來金山銀山——福建三明市踐行“兩山論”樣本觀察
新華社記者鄒聲文、鄭良、趙雪彤、王任遠
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位於武夷山南麓、閩江源頭的福建三明市旅遊市場火爆,紅色遊、鄉村遊、康養遊等受到追捧,共接待遊客42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4.73億元。
這個昔日的重工業城市,如今森林覆蓋率達到78.7%,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守好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如今的三明,正以“林深、水美、人長壽”的亮麗形象,吸引越來越多關注。

在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均口鎮修竹村,騎行愛好者在蓮田騎行(2018年7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寧可犧牲一時發展 也要守護好綠水青山
三明尤溪、將樂、建寧等地,地質結構多樣,礦藏資源豐富,盡管麵臨的發展壓力較大,但當地並沒有走開采開發的資源消耗型發展道路,反而果斷關停一大批無序開采、損害生態環境的企業,建立起嚴格保護機製。
尤溪縣擁有鉛鋅礦、石灰石、金銀礦等數十種礦藏,其中高質量鉛鋅礦儲量居華東地區之首。“挖山開礦馬上就能帶來真金白銀,但我們沒有開這個口子,一處也沒讓開采。”尤溪縣委書記楊永生告訴記者,近年來,全縣封停了170多處無序開礦點,徹底關停各類汙染企業,實行產業替代,並建立專業執法巡查隊伍,守護好綠水青山。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聯合鎮梯田及民居(4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薑克紅 攝
“近年來有意向投資的工業大項目不少,但我們嚴把項目準入關,凡是對生態不利、環境有害的項目和企業堅決不要,每年都否決10多個有稅源但會帶來汙染的項目。”將樂縣縣長溫毅說。
三明市委書記林興祿告訴記者,多年來,三明將保護好綠水青山作為重中之重,不以破壞生態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發展。
三明是傳統工業城市,鋼鐵、水泥等產業占比較大。近年來,三明持續推進用清潔工藝、環保技術等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全市近八成工業企業完成技改,關閉淘汰了一批產能落後、排汙不達標的企業。
三明鋼鐵廠是中國500強企業,鋼年產量超過千萬噸。走進三鋼廠區,可以看到幾根煙囪冒著白煙,但感覺不到異味,樓前屋後,綠樹成蔭。2018年,三鋼獲評國家3A級工業旅遊景區。
三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黎立璋介紹,2000年以來,三鋼投入資金近30億元,實施上百項環保治理項目,做到了能耗汙染降低、產值利潤上升的良性循環。

遊客在福建省三明市萬壽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遊玩(4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薑克紅 攝
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路徑
擁有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5A級景區等“金字招牌”的泰寧縣,旅遊是頭等大事。人口14萬,全縣總勞動力的五分之一從事旅遊業。
在縣委書記呂國健看來,守著綠水青山,要轉化成金山銀山,關鍵在於創意、產品和產業融合。“綠水青山沒有賦予經濟業態,就是‘荒山’一片,把人文、曆史、自然環境融合起來,打造出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的產品,才能把生態效應轉化為產業效應。”

遊客在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均口鎮修竹村的千畝蓮田花海漫步(2018年7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際溪村的“耕讀李家”是近年來泰寧縣推動旅遊轉型升級而重點打造的森林康養示範基地、鄉村振興示範村。該村突出“耕讀文化”,與台灣文創公司合作,建立閩台美麗鄉村交流中心,打造“李家客棧”“快樂騎行”“鹿趣園”等一批項目,每年吸引10餘萬名遊客前來休閑度假。僅旅遊這一項,村民人均可增收5000餘元,村集體收入也從原來不到5萬元發展到現在的24萬餘元,實現了脫貧摘帽致富目標。
這並非個案,近年來,三明通過整合生態、文化、旅遊等資源,大力培育森林康養、休閑旅居、培訓研學、文化美食、醫養結合等新業態、新產業,打造“綠色農業”特色品牌,一縣一品,漸成規模。
文旅康養、生態農業等產業興旺,給當地群眾帶來大量就業崗位,通過品牌打造,農產品附加值提升,村集體、群眾因地製宜發展民宿、餐飲、特色種養等產業,收入逐年提升。

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區洋溪鎮飽飯坑村梯田及民居(4月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薑克紅 攝
把綠水青山大文章做得更好
2014年以來,三明市有8個縣取消了GDP考核,實行農業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考評,減輕了基層壓力,促進了綠色發展。
三明堅持綠色導向,強化正向激勵和剛性約束,建立“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生態環保目標責任製,把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納入地方黨委政府考核,對領導幹部任期內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情況進行分類審計評價,構建齊抓共管、各負其責的大生態環保格局。
目前,三明共劃定自然保護區、濕地、森林公園等麵積近1400萬畝,受保護國土麵積達全域麵積36%,每年植樹造林20多萬畝,水環境質量全省第一,連續多年空氣質量達標天數占99.5%以上,人均預期壽命79.8歲,林深、水美、人長壽成為三明亮麗名片。

在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均口鎮修竹村,瑜伽愛好者在千畝蓮田花海裏表演瑜伽(2018年7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綠色、環保、健康等理念在當下更加深入人心,特別是在擴大內需、消費升級背景下,生態產業迎來新一輪發展契機,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有了更寬廣路徑。
目前,三明正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抓手,做好綠水青山大文章。“以產業生態化促轉型升級,推動鋼鐵與裝備製造產業向占領價值鏈高端轉型,發展新材料產業;文旅康養和現代農業相結合,讓生態產業化帶來更高價值。”林興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