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圖_20250120095400.jpg
國企加力高質量發展 改革紅利提速釋放
2020-10-16 10:57: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1
聽新聞

力挺創新設立硬指標 混改重組擴圍升級成重頭戲

國企加力高質量發展 改革紅利提速釋放

2017至2019年,全國國資係統監管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的從67家增加到80家;2019年底中央企業擁有有效專利總量約77萬項……“十三五”期間,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骨幹和中堅力量,國有企業運行更穩、結構更優、質量更高、創新更強。

這份亮眼的成績單背後,是近年來國資國企加力高質量發展,創新獲得政策力挺,並設立硬指標。同時,改革不斷向縱深挺進,混改、重組等擴圍升級成重頭戲,紅利加速釋放。

高質量發展成效顯現

連創三項世界紀錄的金沙江特大橋主體工程完工、全國已建設開通5G基站超50萬個、“新舟”600飛機首次交付到非洲國家……連日來,國有企業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加速推進、捷報頻傳。

今年以來,作為生力軍、主力軍,國有企業在應急保供、醫療支援、複工複產、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等方麵全麵發力,助推中國經濟複蘇步伐不斷加快、質量持續提高、活力更加澎湃。

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1-8月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經濟運行企穩向好,營業總收入、利潤總額已連續3個月實現月度同比增長。其中,8月份利潤總額較去年同期增長23.2%。

回望“十三五”,世界經濟風雲變幻,麵對內外矛盾疊加的複雜局麵,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和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求,有效發揮了國民經濟“頂梁柱”、關鍵領域“壓艙石”作用。

一方麵,運行更穩、實力更強。截至2019年底,中央企業資產總額達63.4萬億元,比“十二五”末增加15.8萬億元,增長33.2%;淨資產為22.2萬億元,比“十二五”末增加6.3萬億元,增長39.9%。

另一方麵,效益更高、質量更優。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翁傑明在近日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說,2017至2019年,全國國資係統監管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的從67家增加到80家,營業總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增長17.3%、20.6%,營業收入利潤率提高0.4個百分點達到了5.9%,累計上交稅費10.9萬億元。其中,中央企業營業總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增長17.3%、29.1%,營業收入利潤率提高0.7個百分點達到了6.1%,上交國有資本收益2372億元、財政專項利潤3000億元。

政策力挺創新

10月15日,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青島場地,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世界最大桁架式半潛平台組塊完工裝船,設計重量近2萬噸,相當於近200輛超重型卡車的載重量總和,敷設電纜總長達43萬米,可環繞北京六環兩圈多。它的成功建造,進一步提升了我國深水海洋工程裝備自主設計建造技術和能力水平。

這不是個例。C919大型客機飛上藍天、首艘國產航母下水、北鬥衛星全球組網、“天問一號”奔向火星……“十三五”時期,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專注實業、做強主業,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湧現出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

“這幾年我們對於中央企業的技術創新高度重視,專門在內部機構改革過程中成立了科創局,在組織引導中央企業加強科技創新方麵加大了工作力度,在考核、內部分配機製等方麵也給予了一些政策。”國務院國資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在近日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說。

數據顯示,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骨幹力量,截至2019年底,中央企業擁有733個國家級研發平台(含9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16名兩院院士;2019年度,中央企業研發經費支出為8190.4億元,比上年增長17.5%;截至2019年底,中央企業擁有有效專利總量約77萬項。

“我們將進一步健全研發投入效益加回機製,也就是把研發投入的資金在考核當中加到效益裏來,進一步提升科技指標權重,加大科技獎勵在考核當中的加分力度,推動國有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穩步增長。”彭華崗透露,目標是力爭到2022年,中央企業重點企業平均研發投入強度達到5%以上。

在加大投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同時,國有企業還著力搭建一批高水平的創新聯合體、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和公共研發平台,打造高水平的“雙創”平台,彙集創新資源,帶動社會創新,成為孕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源泉。

改革紅利加速釋放

“十三五”時期,國有企業向著改革“深水區”發起衝鋒,持續深入落實“1+N”政策體係,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了一係列重大進展,取得了一係列重要成果。

——首次實現對中央企業的功能界定分類,全麵完成中央企業公司製改製,企業市場化基礎進一步築牢;中國特色現代企業製度建設取得突破,中央企業集團層麵實現董事會“應建盡建”。

——混合所有製改革領域和範圍不斷拓寬。以中央企業為例,從2013年以來推進的混改事項達到4000項,引進各類社會資本超過1.5萬億元,目前混合所有製企業戶數占比超過70%,電力、民航、電信等重點領域混改也邁出實質性步伐。

——國有資本布局結構不斷優化。通過戰略性重組,央企數量從2015年的106戶調整至百戶以內,主業處於石油石化、電力、通信、軍工、機械、建築等行業的企業資產總額和淨資產占中央企業的比重均超過90%。山西、山東等多地國企也加快轉型發展,重組整合動作不斷。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截至2019年底,中央企業2041戶“僵屍”特困企業處置任務基本完成,累計化解煤炭、鋼鐵過剩產能1.14億噸和1644萬噸。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研究員劉興國認為,通過“十三五”以來的改革,國有企業的體製機製逐步完善,治理管理更加規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製度初步建立,內生發展活力得到有效激發,國有企業競爭力明顯提升。

翁傑明表示,下一步,將大力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再上新台階,為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製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未來三年的國企改革施工圖已經明確,包括積極穩妥地推進混合所有製改革,鼓勵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引進持股占5%甚至5%以上的戰略投資者;支持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兼並重組,不設置限製;推進國有資本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企業圍繞主責主業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做到國有資本有進有退;指導推動中央企業更多投資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等。(記者 王璐)

標簽:創新;硬指標;中央企業
責編:戴雨揚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