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0.7%,扭轉了上半年下降局麵。
如果說麵對第一季度GDP增速-6.8%,大家的情緒是理解,第二季度的3.2%,情緒是振奮。
那第三季度4.9%的最新增速,該怎麼看。
無外乎兩個維度。
從全球看,世界經濟低迷,疫情還未結束,大家如何共渡危機?
跟自己比,中國似乎快要恢複到原有水平。下一步,我們自己的後勁又在哪裏?
譚主還是老習慣,跟來自中央黨校、清華、北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等機構的10位經濟學家聊了聊。
譚主全程看了國家統計局的發布會,聽到最多的一個詞是“首次”。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年內首次轉正
貨物進出口增速年內首次轉正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季度增速年內首次轉正
……
不少經濟分項指標都在逐步恢複正常。
這在兩周前的國慶黃金周就已初見端倪,許多人都度過了一個“熟悉”的假期,中國黃金周的出行、消費舉世關注,一周後的經濟數據發布再次引發全球聚焦。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直接在標題裏用了一個詞,羨慕。
▲CNN:中國經濟讓全世界羨慕
彭博社在評論文章裏,也說了這麼一句話:中國經濟歸來,世界鬆了一口氣。
世界對中國的關注度之高,也許和一段時間以來在國際社會彌漫的緊張情緒有關。
就在幾天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政策製定小組舉行了一場網絡會議,會議裏出現的詞都很沉重:永久性、衰退、傷痕、脆弱性、貧窮……
結束後的發布會上,IMF總裁喬治艾娃說了一句話:
“這是絕無僅有的危機。”
不是危言聳聽。根據IMF的最新預測,除中國之外,2020年世界經濟全線衰退:
全球經濟增長-4.4%
美國經濟增長-4.3%
歐元區經濟增長-8.3%
英國經濟增長-9.8%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朱寧,一直在關注全球經濟可能麵臨的危機,他給譚主分析了危機背後的三重因素:
疫情的不確定性;多國央行都采取了非常規的刺激政策;部分國家一意孤行阻礙全球化。
就說疫情最嚴重的美國。
▲3143個縣中,僅有4個縣保持零病例,“第三波”疫情高峰已經來臨
2020財年,美國聯邦政府的預算赤字預計相當於美國GDP的15.2%,是美國因參加二戰而大規模舉債的1945年以來的最高位。
按朱寧的好朋友——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萊因哈特的話說,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正在演變為一場重大的經濟危機,甚至可能出現金融危機。
危機之下,唯一保持正增長的中國,對全球意味著什麼?
研究世界經濟的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張明總結了一句:
因為全球負增長,隻有中國正增長,所以中國對於全球增長的貢獻可能會比2009年還要高。
這種貢獻具體體現在哪?譚主注意到中國經濟的發動機之一,出口。
從4月份開始,中國已經實現連續6個月正增長,9月份出口增長了8.7%,整個三季度,增長了10.2%。
高速增長填上了一季度的缺口,前三季度出口增長了1.8%。
具體來看,增長點都在哪裏呢?舉個例子,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商品的出口同比增長了17.8%,滿足了全球“宅經濟”的需求。
在全球幾近停擺的特殊時間點,中國產能發揮了供給全球的作用。
透過這個數據,一些產能轉移的傳言不攻自破,甚至還有不少訂單回流。
幾天前的商務部媒體溝通會上,就有人提到:有些本來在印度生產的紡織訂單轉移到中國生產,這導致國內不少服裝製造的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的5月份。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告訴譚主:
“我們的出口不是占別人的便宜,不是把別人的工作搶來,而是在別人無法生產的時候,我們生產,為世界作貢獻。”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去年因為美國挑起貿易戰,中國已經不是美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但今年4月份開始,中國又重新成為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此外,今年中國對東盟、歐盟和日本的進出口均保持增長,中歐班列在前9月已超去年全年總量。
服務全球的生產能力背後,是一個製造業大國和產業鏈完整的大型經濟體。
但正像許多經濟學家提醒的那樣,目前的出口優勢,隻是短期的替代效應。
人類一定會戰勝疫情,全球生產終會恢複。
中國經濟的後勁,還在別處。
讓我們先把目光放得更長,看看現在的經濟到底處在何種水平。
這是最近七個季度的經濟數據,可以明顯看出,中國經濟正在靠近一條水平線。
這條水平線是什麼?
譚主最近看了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的一篇文章,文中有一句與此相關的表述:
“將經濟保持在潛在產出附近,減少經濟波動。”
按照經濟學家們的普遍分析,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速在6%左右,這一中高速增長區間的中樞正是上麵的那條水平線。
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陳玉宇給譚主解讀了保持潛在增長背後的兩層深意:
首先,中國經濟已經回到了潛在增長的軌道。實現這一目標,靠的是利落有效的疫情防控和短期的宏觀經濟政策。
隻不過,短期政策不能維持增長。中國經濟的後勁,還是要靠培育長期增長的能力。
理解這種能力,可以從蘋果最新款的手機說起。
這款手機發售時,有一個變化,將不再隨機附送有線耳機,這意味著最近頗受歡迎的蘋果無線耳機銷量將進一步激增。
對山東濰坊的歌爾股份來說,這無疑是一份“厚禮”。
歌爾,是這款耳機最主要的代工商之一。憑借著每年近20億元的研發投入,歌爾已經成為全球無線耳機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今年7月份召開的企業家座談會上,歌爾股份董事長薑濱當麵向習近平總書記彙報,企業上半年利潤增長近50%。
3個月之後,譚主再次聯係歌爾,他們三季度的淨利潤預計增長70%~90%。
中國經濟的後勁,首先就體現在製造業轉型升級。
中央黨校經濟教研室副主任王小廣告訴譚主:
中國的製造業憑借規模效益和成本效應在全世界具有明顯優勢,但因為成本上升和外部競爭壓力加大,自身正在出現報酬遞減。
解決的辦法正是創新。
從第三季度經濟數據看,一些變化正在發生。
前三季度,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5.9%、4.7%。
前三季度,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8.2%、14.7%。
盡管增長強勁,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現在,對製造業的投資依然不及房地產和基建投資。
正向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二駕馬車——投資,主力仍然是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楊光普也給了這樣一句提示:
結構變化是長期變量,短期看並不會太明顯。但如果放在更長的時間維度裏,你就會發現一些較大的結構性變化。
確實,如果再把時間拉長,中國經濟確實已經發生結構性變化,主引擎最早是出口,後來是投資,現在已經是消費。
2019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57.8%,連續6年成為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
生產和投資終究要和消費相匹配,中央已經多次定調房住不炒,而品質更好、科技含量更高的產品勢必越來越受追捧,放在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勢必會引導投資趨勢的轉變和製造業升級。
今年,疫情讓消費暫時降溫。
但別忘了,後勁,會慢慢釋放。幾乎所有經濟學家都指向了同一個結論:
消費,才是中國經濟最主要甚至最根本的後勁。
說起消費,譚主最近注意到一家零售企業。
幾天前,商務部召開了一場全國零售業創新發展現場會,會上,蘇寧是僅有的兩家受邀分享企業之一。
蘇寧零售雲集團總裁助理劉懷力,給譚主分享了他最近的行程。
從7月份開始,劉懷力去了揚州、徐州、連雲港、佛山等多個城市的商戶調研。他的直觀感受是,疫情之後的消費與其說是恢複,不如說是爆發。
數據印證了判斷,蘇寧零售雲三季度的銷售規模增長了108%。
合肥吳山鎮蘇寧零售雲門店的鄭老板直接給譚主分享了店麵的賬單,現在每月的銷售額大約是30萬,第三季度的銷售額增加了15%左右。
幫助縣鎮和社區零售店實現數字化轉型,劉懷力能真切地感知到中國不同區域二三線城市的“低線市場”的消費習慣差異很大。
如何滿足不同需求,劉懷力給譚主提到了一個詞,短鏈。
依托數字化平台,可以實現工廠到商戶再到消費者的直接聯通,鏈條最末端的個性需求彙總分析,直接提給最前端的工廠,通過工廠實現包銷定製。
生產、流通和消費,在數字化平台了實現了更加扁平化的高效循環。
正是這樣一個個消費循環的樣本,加快暢通了大企業與欠發達地區的經濟。
線上的消費火熱,前三季度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66477億元,同比增長15.3%。
與此同時,線下的消費也在逐漸恢複。
但無論線上還是線下,中國都還有極大的消費潛力待開發。
上個月末,在清華大學舉辦的一場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提到了一組數據:
中國GDP按照官方彙率計算,已經占到世界的16.3%,但是最終消費仍然隻占世界的12.1%。
中國的消費潛力依然巨大。
擴大消費,不隻事關中國人自己的買買買,也是“雙循環”的重要支撐。
中央黨校經濟教研室副主任王小廣告訴譚主:
我們要更多從中國的長遠考慮,中國的內需發展出來,可以給世界帶來更多的投資機會。
有心人可能會注意到,今年外商投資中國的速度在提高。
就看9月份,全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25.1%,連續6個月實現增長。
與此同時,摩根、高盛、貝萊德等外資金融機構動作頻頻,紛紛加大了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的力度。
他們看好的正是中國經濟的前景和內需潛力。
這背後自然也離不開中國金融政策的調整,持續提高開放程度,分享發展紅利,在今年疫情影響的背景下意義尤其特殊。
外資的到來也有助於產生“鯰魚效應”,促進要素資源配置向正確的方向流動,讓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的雙循環更加高效和精準。
中國,依舊是那片大海。
且聽,東風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