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在進博會參觀。新華社記者 韓瑜慶 攝
中國已批準《區域全麵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並申請加入《全麵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將在履約和談判進程中繼續壓減外資準入負麵清單,推動農業和製造業全方位開放,加大服務業開放力度,依法給予內外資企業同等待遇……11月11日,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演講,再次重申了中國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為亞太經濟發展提供助力的決心。連日來,從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羅馬峰會到第四屆進博會、再到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世界聽到了擴大高水平開放的中國強音。
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2021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下降35%,2021年或將觸底反彈,但仍將比2019年低25%左右。而如果將目光轉向中國市場,則是一派暖意融融的風景。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19.6%,近10年來首次實現兩位數增長。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6萬家,同比增長36.5%。據美國彭博社11月8日報道,盡管全球貿易和供應鏈受到疫情衝擊,97%的受訪跨國公司計劃繼續擴大在華投資,因為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經濟持續增長的預期以及發達完善的供應鏈。
全球投資低迷,為何中國市場磁力十足?
一方麵,中國不斷擴大外商投資準入範圍,讓外商來華投資吃下“定心丸”。“十三五”時期,全國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連續4年修訂。全國外商投資準入限製措施減至33項,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限製措施減至30項。2020年首次發布海南自由貿易港外商投資準入負麵清單,準入限製措施為27項。隨著負麵清單逐步縮減,中國製造業已基本開放,金融、交通運輸、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服務業有序放開。
另一方麵,中國正著力優化投資環境,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建立健全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和信用聯合懲戒機製,持續推進知識產權糾紛仲裁調解工作,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完善外貿外資協調機製,組建重點外資項目工作專班,健全外商投資服務體係,加強外商投資企業和重點外商投資項目服務保障。加快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數量由4個增至21個,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開放新高地。同時,多雙邊和區域經貿關係不斷深化,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如期完成,新簽和升級8個自貿協定,累計與2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19個自貿協定,區域全麵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成功簽署,為利用外資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十四五”時期,中國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利用外資也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認為,接下來中國在利用外資方麵主要有兩大亮點。其一,不僅著眼招商引資的規模,更加注重營商環境的改善。這意味著,不是簡簡單單將外資企業“請來”,而要切實推動外資在中國市場更好更快地發展,實現互利共贏;其二,注重提升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在引資規模穩步增長的同時,吸引更多高技術產業、跨國公司總部和研發中心、大項目等,以充分發揮外資在補短板強弱項、促進科技和管理創新、滿足國內多元化市場需求等方麵的積極作用。商務部10月發布的《“十四五”利用外資發展規劃》明確提出,高技術產業吸收外資占比應從2020年的29.6%上升至2025年的30%。
當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複蘇艱難曲折。中國憑借完整的產業體係、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已經成為跨國投資的“穩定器”和“避風港”。隨著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中國無疑將長期成為外商投資的熱土。(欒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