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圖片_20240612174802.jpg
一針一線,繡出鄉村振興“錦繡圖”
寶應縣國鳳刺繡廠技術總監莫元花代表:
2023-03-08 08:46:00  來源:中國江蘇網  
1
聽新聞

記者 顧星欣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積極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這讓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寶應縣國鳳刺繡廠技術總監莫元花感到信心滿滿,“我們從基層鄉村來,總書記的講話,更加堅定了我們紮根鄉村、發展非遺產業的信念。”

“作為手藝人,同時也是非遺傳人的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怎樣讓非遺火起來,實現它的文化價值、曆史價值和經濟價值,更好地以活態方式傳承。”莫元花說,這次上會,她帶來了關於“推動非遺藝術品融入日常生活”“加快農業數字化發展”等方麵的建議。

千百年來,江蘇刺繡以圖案秀美、繡工細致的特色享譽天下,而“以針代筆、以線為墨”的寶應亂針繡,則是江蘇刺繡藝術百花園中一朵耀眼的花。所謂“亂針有據,亂繡亦美”,這種刺繡,針法看似紊亂實則自有章法,作品顯得細膩傳神。

2001年,19歲的莫元花主動放棄外企工作機會,回到老家寶應縣魯垛鎮,從父親手中接過繡花針。上世紀80年代末,莫元花的父親莫學春去常州學習亂針繡技術,並回鄉辦起了第一家亂針繡作坊。自此,亂針繡特色產業的“種子”在這裏落地生根、萌芽生發。

作為一名80後繡娘,莫元花更多思考的是傳統刺繡的產業化發展。心靈手巧的她,博采眾長、仔細研究,創新推出更適合人物肖像的繡法“16係環節操作法”,並創辦了刺繡公司,免費將技術傳授給更多家鄉的留守婦女。在她的引領下,全鎮3000多名留守婦女加入繡娘隊伍,實現就地就業、勤勞致富,亂針繡也迅速發展為這裏的一個新興產業。

一根小小的繡花針,繡出了大大的富民產業,也繡出了鄉親們的五彩生活。如今,寶應縣魯垛鎮建成了亂針繡文化產業園,刺繡手工業已經成為地方重要的經濟支柱,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打開互聯網上的“國鳳非遺亂針繡傳承店”,琳琅滿目的刺繡產品映入眼簾,一件件貼近百姓生活的家居服、手包、口罩等用品,受到了消費者的喜愛。

“實踐證明,非遺產品可以融入百姓生活,走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不僅‘做得好’還能‘賣得好’。”莫元花告訴記者,這兩年,為了適應百姓的消費新趨勢,拓寬銷售渠道,傳統刺繡也開始走上了“雲端”。她帶領員工開啟了網店直播帶貨,去年,莫元花的直播銷售額達350萬元,占全年總銷售額的一半左右。“最近,我們正忙著拓展新網店呢!”

“非物質文化遺產隻有在充分彰顯傳統文化特色的基礎上,不斷走進當代生活,才能植根百姓,形成市場,得到更好的活態傳承,由此獲得更持久的生命力。”對此,莫元花充滿信心。

黨的二十大對全麵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新部署,這讓莫元花更加堅定了紮根鄉村、做好非遺傳承的信念。

“傳統文化之美,是經過一代代手藝人的實踐探索,被一代代人認同、確定之後,沉澱而來,要創作精品,需要更多年輕人的加入。”近年來,莫元花在履職過程中認真走訪、調研,形成了“加大非遺人才培養”等建議。她呼籲,非遺項目多“觸網”,有利於傳統文化產業提檔升級,實現農村人口就地就業,更好統籌鄉村文化振興與經濟振興。

莫元花特別建議,要將非遺手工藝與文旅深度融合,做好非遺手工藝的係統性保護,助力鄉村振興。“在文旅融合上,進一步實施非遺項目進景區、傳承人進景區工程,鼓勵非遺傳承人創新非遺發展思路,建設非遺工坊,主動融入市場,打造特色品牌,走好非遺產業化道路。”

標簽:
責編: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