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圖片_20240612174802.jpg
首隻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專項債券發行背後:探索支持重大文旅項目發展的“江蘇經驗”
2020-05-28 17:37:00  來源:現代快報  
1
聽新聞

一條水脈,綿延千年,奔流不息。中國大運河,串聯起了南北文化,哺育了沿岸人民,共享繁榮。

近日,江蘇省政府在上交所成功發行首期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專項債券,規模 23.34 億元,是全國首隻發行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不僅如此,江蘇去年還成立了大運河文化旅遊發展基金,一係列的創新舉措,將為全國支持重大文旅項目發展探索出 " 江蘇經驗 "。

創先河

全國首隻 " 運河債券 ",開辟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新品種

當前,中央作出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部署,提出進一步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擴大有效投資補短板。5 月 1 日,文旅部發布《關於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通知》,鼓勵各地充分利用好專項債券的優勢,推動文化和旅遊領域重大項目落地實施。

近日,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專項債券正式在上交所發行,期限 10 年,利率 2.88%,這不僅是全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首隻專項債券,還是江蘇繼發行土儲、棚改、收費公路、城鄉建設等品種專項債券後的又一個創新,開辟了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新品種,創全國先河。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本次 " 運河債券 " 涉及 13 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項目,包括徐州新沂的駱馬湖退圩還湖項目、鎮江古運河(上段)綜合整治工程、大運河新沂窯灣文化展示園項目、無錫惠山水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淮安盱眙第一山曆史文化街區建設工程 …… 涵蓋遺產遺跡保護修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環境整治、生態修複、水利建設、鄉村發展等多個領域。

其中,徐州新沂的駱馬湖退圩還湖項目是募資規模最大的項目,共募資 6 億元。該項目總投資 14.5 億元,項目實施後,將清退圈圩、圍網 49.5 平方公裏,恢複水域麵積 30.7 平方公裏,全麵改善駱馬湖水生態環境。6 億元的專項債券募資一下子解決了將近一半的資金需求。

△王國豐

組合拳

嚐試股債聯動,充分撬動社會資本

其實,江蘇在用好專項債券這一工具上,早就走在了前頭。

去年年底,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聯合多部門召開培訓會,針對各地申報、使用專項債券進行培訓。去年 1 月,江蘇還成立了大運河文化旅遊發展基金,聚焦重點領域、扶持優質項目,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供多樣性、專業化、強有力的金融支撐保障,不斷做大做強大運河文化旅遊產業。

江蘇省文投集團副總經理、省大運河文化旅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國豐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基金成立一年多來,已募集到 109 億資金,在運河城市設立了區域子基金,同時設立了多個行業子基金,通過省級和地方政府資金引導聯動、各類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投資模式,帶動多方資源主體參與到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來。

比如,與陝旅集團合作發起演藝基金,推動兩地合作,利用他們在《長恨歌》《白鹿原》等演藝項目上的經驗,未來也可以探索在推廣大運河文化方麵運用;與基石資本合作成立專業股權投資基金等。

王國豐表示,大運河專項債券的發行,則可以與大運河基金相結合,通過股債聯動、投貸聯動,給相關文旅產業投資帶來更多的低成本融資方式。" 比如專項債券的資金可以用於文旅設施的建設,而基金的投入則可以參與到後期的運營上去,如果一個文旅景點恰恰是可以市場化商業化的,那既是可以使用專項債券的,也是可以得到基金股權投資的。"

不斷探索

打造大運河 IP,為文旅產業提供 " 江蘇經驗 "

舟船迤邐,一河漁火,十裏歌聲。大運河江蘇段長 790 公裏,滋養了沿線 11 市,哺育著人們,繁榮了城市,留下了文脈。發行大運河專項債券,隻是江蘇打造大運河品牌、保護傳承大運河文化的一個縮影。

去年 9 月,大運河江蘇段被中央確立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重點建設區;今年 1 月,全國首個省級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江蘇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通過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聯席會議辦公會審議;江蘇還出台了全國首部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地方性法規,編纂出版了全國首部運河通誌《中國運河誌》,組織實施了全國首個大運河文旅博覽會 ……

江蘇在大運河文化傳承和建設中,不斷努力,探索支持文旅產業發展的 " 江蘇經驗 "。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落戶揚州三灣公園,目前雛形已現,預計不久將會建成開放。悠悠流淌的裏運河見證了昔日漕運文化的興盛,淮安充分挖掘漕運文化、水利河工文化,全力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標誌性城市。蘇州則依托 " 河、城、古鎮 " 的城市風貌資源,積極打造運河文化和吳文化交相輝映的 " 水韻江南 ",同裏古鎮、山塘街等旅遊景點頗受歡迎。去年 9 月,徐州窯灣古鎮大運河駱馬湖水上旅遊項目也啟動,水上遊客量接待能力達到 72 萬人次 / 年。

現代快報 +/ZAKER 南京記者 宋經緯 李鳴 穀偉

標簽:
責編: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