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圖片_20240612174802.jpg
首屆“非遺購物節”來襲,江蘇如何搭上這列快車?
2020-06-09 16:16:00  來源:交彙點  
1
聽新聞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一天,在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商務部流通發展司和電子商務司、國務院扶貧辦開發指導司的支持下,阿裏巴巴、京東、蘇寧、拚多多、美團、快手、東家等網絡平台將聯合舉辦首屆“非遺購物節”。

資料圖。來源: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

300年的同仁堂、167年的布鞋內聯升、142年的全聚德烤鴨、133年的茶莊吳裕泰……這些,都是非遺。從“養在深閨人不知”到“天下誰人不識君”,非遺一步一步從“幕後”走向“台前”,不僅入駐各大短視頻平台,而且與電商平台“你來我往”、合作頻頻。

今天咱們就來談談,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那些事兒!

非遺數量居全國前列

提起非遺,你會想起什麼?

是一把江南山水氤氳的蘇扇,開合之間香溢四座,盡顯名士風流;是一曲吳音軟語的評彈,“水動風涼夏日長”,愜意又別具風味;還是古樸醇厚的宜興紫砂壺,淺斟細品間談笑風生;抑或有著“天下第一燈會”之稱的秦淮燈會?

作為文化和旅遊大省,江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不僅兼具北方的豪邁雄健和南方的細膩溫暖,而且在數量上居全國前列。

截至2018年5月,江蘇省已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0項,位列全國第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46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11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640項,縣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591項。全省基本建立起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係,並建立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廳)和傳習所(傳承基地)583個。

此外,江蘇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已有178人,位居全國前列。

從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到蘇州洞庭山碧螺春茶製作技藝,從淮鹽製作技藝到揚州園林營造技藝,從溱潼會船到徐州梆子……盡管非遺的種類多種多樣,從飲食服飾到建築出行、從民俗藝術到娛樂體育,幾乎涵蓋了生產生活的全部。但根據《2018年中國互聯網用戶非遺認知與需求研究報告》數據,僅14%的人會主動關注非遺相關消息,非遺離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有一段距離。

跨界混搭初有成效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一些非遺項目開始與影視劇、綜藝、遊戲合作,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手造中國》《了不起的匠人》等多部紀錄片的熱播,大眾對於非遺和非遺產品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興趣,“非遺+電商”模式應運而生。

2019年,短視頻平台快手發布“非遺帶頭人計劃”,目前快手上1164萬條非遺視頻內容,累計播放量達250億、點讚量突破5億;6月6日,唯品會電商公益平台“唯愛工坊”上線“非遺新生夏上新”時尚產品,首飾配飾備受年輕消費者青睞;7月10日,全國首個綜合電商非遺專業平台——京東非遺頻道正式上線,首批展示了近3萬件各地非遺美物,受到眾多消費者的喜愛;截至2019年底,1372個國家級非遺項目中,抖音上涵蓋1275項,涵蓋率達93%。在抖音,每三秒,就有一個非遺視頻誕生。

事實上,傳統文化搭上“互聯網+”的快車,“非遺+電商”跨界混搭,江蘇早有嚐試。

“我要五個素包”“給我六個”……5月5日上午不到9點,南京太平南路的綠柳居外賣窗口前已排起了長龍,這樣的場景對於住在附近的老南京人來說並不陌生。以素食聞名的綠柳居則成立於1912年,距今已逾百年,從上世紀60年代這家老字號餐館搬到太平南路開始,就餐的人群就絡繹不絕。

綠柳居素菜技藝於2016年入選第四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同時入選的還有永和園小吃麵點技藝、馬祥興清真菜技藝以及江蘇酒家京蘇大菜技藝等。

“隻有實現市場價值方能實現保護傳承。”非遺美食不同於其他領域,有著活態傳承的特質。在最大程度實現市場價值理念的指引下,隨著網絡電商的興起,綠柳居等6家非遺美食開發“老字號”微信公號出售主打菜品。與此同時,擁有多家非遺美食的古南都集團已於今年正式成立電商公司,打算在網絡銷售領域深耕,擴大非遺美食銷售半徑的同時,更進一步適應年輕人的購買習慣。

而在常州鍾樓區北港街道秋白書苑裏,常州青年非遺傳承人則是通過現身直播間的方式,將蘿卜幹、亂針繡、梳篦等非遺特產帶到鏡頭前,讓非遺產品紛紛跳出櫥窗,有效解決了非遺產品的銷售難題。

“好酒也怕巷子深。”玉蝶蘿卜幹是常州十大農產品之一,玉蝶食品公司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保護單位。該公司總經理陳雪波表示,三年前,公司銷售就已搭上電商快車,目前取得了年銷售額300萬元的佳績。常州亂針繡第四代傳承人吳澄這幾年創立了品牌,打造設計師合作款式,讓亂針繡走出鏡框,飛向衣飾、服飾及其他適當的載體,這些特色產品通過直播贏得了眾多網友的喜愛。

非遺和直播的結合,也將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截至5月10日,常州市直播商品數、投放率、直播場次、觀看人次等呈現出逐月快速增長態勢,環比增幅基本在60%以上。“我們也希望通過直播這樣的新經濟模式,來幫非遺提升知名度,促進它們的轉型。”共青團常州市鍾樓區委副書記丁莉說。

“購物節”促進成果共享

據了解,在此次“非遺購物節”上,部分電商平台將為江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辟專場,展示製作過程,銷售相關產品。截至目前,江蘇省內已經有400多個項目企業申報入駐,包括非遺傳承人、項目保護單位、非遺中華老字號和從事非遺產品銷售的企業或單位。

此外,“非遺購物節”期間,線上線下活動將在江蘇同步開展。6月13日,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將在宿遷舉行以“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為主題的線下活動。屆時,徐州、連雲港、宿遷、淮安、鹽城等五市的非遺傳承人會來趕大集,展示並銷售傳統手工技藝、傳統美食類非遺項目及地方文創產品。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曲藝也將在現場展演,市民可以邊看表演邊購物。

在此次“非遺購物節”中,非遺的各個門類都在電商平台上有所呈現。這場“非遺盛宴”將讓百姓在非遺購物體驗中共同參與非遺保護、共享非遺保護成果。1號君注意到,目前宿遷洋河酒釀造技藝、雙溝大曲酒釀造技藝、旋木雕、三園甜油製作技藝、山楂糕(霸王糕)製作技藝等12個非遺項目產品,已經分別在淘寶、京東、美團、快手等平台建立了獨立的商鋪。

“消費者惠益傳承人,就是參與非遺保護;非遺保護惠益消費者,就是共享非遺保護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認為,伴隨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銷售、網絡傳播、網上展會等各種活動已成為常態,廣大非遺人也應與時俱進,充分運用電商平台,推動非遺更好融入當代生活,讓更多人關注和消費非遺產品,尊重傳承人的智慧和技藝,並從中感受非遺之美。

但值得警惕的是,“非遺+電商”模式在推動非遺創新性傳承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對非遺產品過度消費現象等。

對此,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副教授何雋認為,要尊重非遺技藝自身特點,不能一味追求“爆發式”發展。“非遺+電商”模式通過連接更大的消費群體增加了市場對非遺產品的需求,雖然可以激發人們對非遺傳承的積極性,但快速增長的外部需求也可能對堅守非遺技藝造成衝擊。非遺傳統手工藝產品的製作有其特定流程,需要工匠精神,不能操之過急。

交彙點記者洪葉丁茜茜

見習記者王靜

標簽:
責編: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