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圖片_20240612174802.jpg
百村調研行 | 丹陽市建山村:山窩窩的“黃連村”變身金窩窩
2020-06-20 19:55:00  來源:新江蘇·中國江蘇網  
1
聽新聞

“黃連山下歌聲揚,一群白鴿覓食忙。勤勞致富跟黨走,天上人間共周詳。”6月19日,在丹陽經濟開發區建山村文體中心,黃連山詩社成員王美珍朗誦了自己創作的七絕古詩《讚黃連山》,贏得陣陣掌聲。

地處黃連山下的建山村是中華詩詞之鄉,民間有著濃厚的詩詞創作氛圍。2015年黃連山詩社成立,20餘名成員已經累計創作近百首讚美家鄉的詩。“現在大家都說家鄉好,但在以前可不是這麼說的。‘黃連山長長村,黃麵團子當人參,搬塊豆腐開大葷,吃魚吃肉等年終’,一度是民間流傳最廣的打油詩。”建山村黨委書記丁誌峰說,從原先人均年收入8000元的落後村,發展到如今人均26800元年收入的宜居“富村”,建山村靠的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發展苗木經濟。

花瓶造型的紫薇、飛鳥形態的龍柏、上百年的瓜子黃楊,在省勞模丁榮漢的20畝精品苗木基地裏,各式各樣造型獨特的樹木分外亮眼。“經過整容造型的樹最少能賣3000元,而且種植時間越長,其價格越是成倍往上翻,比普通樹高了好幾倍。”69歲的丁榮漢驕傲地說,就這一片園子,總價值超過千萬元。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種樹的丁榮漢,曾是當地有名的萬元戶。先富起來的他,雖然帶出了一批種樹能手、致富行家,但多數村民依舊在貧困線上徘徊,建山村也一度戴上了“偏、遠、窮”的帽子。“苗木收益周期長,多數農民又不懂得如何銷售,村裏種苗木的人不多,始終沒有形成氣候。”丁榮漢說,建山村一直以來都缺乏工業基礎,在采石場和磚瓦廠打工是很多村民僅有的收入來源。

2009年9月,丁誌峰成了建山村第三任書記。他下定決心要幹出點名堂來,把建山村搞好,給群眾一個交代。建山村要發展,就必須盤活土地,集中經營管理,把百姓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通過重新丈量、分配,全村12000餘畝土地全部實行了流轉,由集體統一經營管理,其中7000餘畝用於種植苗木,30多個苗木經紀人為全村苗木找銷路。束國勤便是其中一名苗木經紀人,擁有5000畝苗木的花果山花木專業合作社是他的客戶。“別的不敢說,一天起碼要從我這裏拖走3-5車苗木,產值達4、5萬元。”束國勤說,自己種了20多年樹,有成熟的銷售渠道,在常州夏溪花木市場也有自己的門店,“基本銷往長三角城市,還有山東地區。”

除了種植苗木,2010年建山村引進江蘇森林集團有限公司國家級森林公園項目,租用村級土地2300餘畝;2012年江蘇肯帝亞木業有限公司又落戶建山村,租用村級土地1000餘畝。去年村集體收入達140萬元,集體資產達6000萬元。村裏有錢了,村民也享受到發展的紅利。村裏相繼成立農民專業合作、農村社區股份合作、農村土地股份“三大合作”組織,村民以地入股,實現了“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紅”的目標。74歲的束鎖柄告訴記者,村裏按人頭分紅,每個村民一年500塊錢。“原來種玉米小麥,也就夠填飽肚子,現在坐在家裏有錢拿,還能去合作社裏打工挖樹,一天最少也能掙300塊錢。”束鎖柄有些遺憾地說,子女怕自己累著,從去年起就不讓打工,看著鄰居掙錢還有點眼紅。

腰包鼓了,美麗鄉村建設才更有底氣。建山村累計投入建設資金2400餘萬元,新建了文體廣場、休息涼亭、水麵景觀,鋪設雨水管網3800米、汙水管網4200米、窨井445個,清理亂堆亂放、農業秸稈、雞棚豬舍等積存垃圾6000餘車,架設路燈140盞、草坪燈150盞,牆麵出新70000平方米,拆除破舊房屋101間2800平方米。以前髒亂差的“漿糊”村,變成了“田園美、村莊美、和諧美、生活美”“四美”全國美麗宜居鄉村,為村莊發展積攢了民意。

清潔容易保潔難,為解長效保潔難題,建山村黨委在管理製度上功夫,劃出一區域,黨員家庭戶帶頭,每家每戶門前形成包幹區,將整個村莊化整為零,責任到人,通過劃分區域,劃出了村民責任,也劃出了村民自覺。建一套製度,營造爭先保潔氛圍,詳細羅列門前四包40分,戶內清潔10分,垃圾分類入桶15分等計分細則,每月由村兩委帶隊,部分黨員跟隊,挨家挨戶打分評分,並將結果全村公開“晾曬”,讓村民在相互比較中爭先保潔。同時針對全村環境,建山村黨委還設立了30個黨員義務崗。57歲丁梅哎自從認領了土門口自然村河道保潔崗後,每天上下班前後,都要到負責的河道轉上一圈:“除除河邊雜草,看到河麵上有垃圾及時清理一下,事情不多,每天帶著做就好,能加積分呢。”

丁梅哎所說的積分,指的是建山村建立的黨員積分製管理製度。根據基礎積分和貢獻積分,建山村黨委對153名黨員現實表現實行百分製積分考核,在“黨員積分牆”將積分標準“曬”牆上。“2016年開始實行,年底優秀黨員評選,積分說了算。像丁梅哎,主動照顧村裏患有精神疾病的五保戶唐海榮,負責他的吃喝,所以她的積分就比較高,早早就被評為了優秀黨員。”丁誌峰說,村黨委還建起了積分超市,黨員憑借積分還可以兌換一些生活用品,激勵黨員主動為村裏做貢獻。

2017年,全省第一家“黨員政治生活小屋”在建山黨支部有形落地,黨內政治生活基本規範一目了然。針對農村黨員自學能力不強的實際,建山村充分利用小屋,積極開展“五事聯動”主題黨日活動,並采用“書記帶頭講”、“黨員輪流講”講方式,講黨課、學係列講話,舉辦法治、法律講座。此外,村裏還利用小屋的遠教平台開展技術培訓,被評為江蘇省遠程教育示範站點。

如今,憑借村莊環境優美,建山村大力發展旅遊觀光業,堅持生態農業、特色旅遊相結合,努力打造起特色鄉村旅遊“新名片”。目前,投資680萬的黃連山旅遊登山道項目正在準備組織實施中。2019年,該村被評為全國生態文化村。

記者 錢飛 尹媛 通訊員 唐斌 蔣澄瑜

標簽:
責編: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