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圖片_20240612174802.jpg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江蘇鎮江:富民政策,讓漁民生活蒸蒸日上
2020-10-07 18:51:00  來源:金山網  
1
聽新聞

金山網訊 一江秋水,流過大港口岸。江麵上,船隻如梭,繁忙作業。

近日,奇美化工碼頭朝霞如錦,一艘從江西省九江市開來的裝載著2000多噸貨物的船隻,準備駁岸。健壯黑膚的文桂林,用他剛過手不久的拖船,幫助它停靠到碼頭上。這一忙接近上午9時方才歇手。

文桂林在拖船上

59歲的文桂林是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和平路街道長江村圌山組的專業漁民。2020年起,國家對長江流域實施十年常年禁捕,他的捕撈權被收回了,成為“失水”漁民。在村委會的引導下,他轉產幹現在的行當。“這是我自個兒創業找的新工作,村裏也提供了不少好的意見和建議,它讓我每月可以有1萬多元的穩定收入,家裏的日子沒有受到影響,依然紅火。”他坦言。

“水上漂”生活越來越好

因為家中孩子多、經濟窘迫,1975年,還在讀小學的文桂林失去了升學讀書的機會,當時他15歲。像“水上漂”的祖輩一樣,他進入圌山漁業大隊工作,從事漁業生產。

那時,文桂林在船上捕到的江鮮品種不少,也有鰣魚、刀魚、螃蟹等名貴長江水產,收獲全部上交集體,他每月領20元的工資。

文桂林收入“上揚曲線”的變化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後。1981年,圌山村打破大鍋飯,對漁業生產開始推行承包責任製。“記得1982年,我剛有了女兒後就加入了承包者行列,村裏將一條小木漁船折價給了我,它長12.6米、寬3.1米、重10噸,我拿出了全部儲蓄還借了錢,花了3400多元拿下它。”文桂林回憶。

“交足集體後留下的都是自己的。”隻要精力夠,文家的“夫妻船”在江麵上白天連著黑夜幹,家庭收入第一年就明顯增長,年收入七八千元。

大包幹後的文家收入水平逐年有起色。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文桂林夫妻還在大路鎮開過一段時間的江鮮特色飯店。1990年,他家庭年收入增長到10多萬元,步入了“富人”行列。自2003年起,國家實行長江禁漁製度並對刀鱭實行特捕政策,春秋兩季是他全年收入的“大頭”,每年捕刀蟹的收入就有10多萬元。

經濟收入持續增加,生活水平自然越過越好,最明顯的變化是住房的改善。“我可以說是村裏較早的‘萬元戶’,1985年我家買下長征村12隊的一塊地皮,花了1200元砌了三間七架梁平房。1990年,我又拿出7萬元儲蓄,翻建起一幢將軍樓。”文桂林實話實說:“2013年,村裏搞拆遷將軍樓被征用了,我選擇在大路鎮拿了2套商品房,上月已拿到其中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

“失水”漁民岸上落“根”

隨著國家漁業政策調整,文桂林的“身份”也發生了多次變化:由集體性質的漁民到單幹承包戶,再到持證特捕多年的專業漁民,現在即將退休。

為了保護長江生態環境,促進漁業資源恢複,國家全麵實施禁捕政策,文桂林去年底起不再捕魚。他把一條機動漁船連同水口證、船證和網具等,一並上繳給了村裏。這條長19米多、3米寬,立下“致富功勞”的機動船,被折價20多萬元。

按照《2019年長江鎮江段潤州漁民退捕安置工作實施方案》規定,文桂林屬於16歲以上但沒到退休年齡的有勞動能力的失水漁民,所以他選擇了自謀職業的出路。他買了本文開頭所述的那艘拖船,為台資企業奇美公司服務,輔助大船駛進停靠專用碼頭。“我剛開始幹這個新工作,估計靠這條船,年收入可達20多萬元,”文桂林表示,“雖然比不上原來的捕撈作業,但也蠻不錯的了!”

相關部門對失水漁民家庭予以特別的關心,在新冠疫情下,更是重視“六穩”和“六保”。近日,潤州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上門征求他的意見,問他有什麼困難需要解決,他說想給失業的女兒找份工作。而結發40年、一直幫襯的妻子,文桂林之前已把她介紹到奇美公司食堂,做了一名勤雜工,月收入2000多元。

在鎮江新區明發錦繡銀山小區,文桂林又買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家中電器一應俱全,還買了一輛越野車。這樣一家人在岸上落了“根”。

“等到一年之後,我就到了退休年齡,每月可以拿到1000多元,雖然退休金不多,但我將和上班族一樣,納入退保統籌範圍。”文桂林的話中充滿了幸福感和獲得感,“從剛工作時20多元的月工資,到今天僅我一人就有上萬元月收入,這樣的增長太明顯了!”

圌山村民小組有專業捕撈證的漁民18戶,已安置分散到各處。回顧像自己一樣的漁民生活發生的大變化,文桂林感慨地說,“我們漁民靠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才過上以前做夢也想不到的富足生活。隻要放開手大幹,向前闖向前試,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呢!”(幹光磊)

標簽:桂林;漁民;江麵
責編:苗津偉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