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圖片_20240612174802.jpg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再訪江村,“誌在富民”成了現實模樣
2020-10-10 12:12:00  來源:交彙點  
1
聽新聞

交彙點訊 金秋時節,記者來到江蘇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開弦弓村,隻見小橋流水,粉牆黛瓦,人家枕河而居,充滿了秋日的寧靜。

開弦弓村緊鄰太湖,一條自西向東流淌的小清河穿村而過,形狀像一張拉開弦的弓,因此得名。從1936年到2002年,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對開弦弓村進行了多達26次的深入訪問,寫出了《江村經濟》《鄉土中國》等學術巨著,使之成為中外學者了解和研究中國農村的首選樣本。開弦弓村也由此以“江村”聞名於世。

“今天的開弦弓村,和當初費老寫《江村經濟》時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開弦弓村村民姚富坤曾多次接待費孝通,耳濡目染中對開弦弓村的曆史如數家珍,成為當地名氣不小的“農民教授”。在他看來,改革開放讓村裏人過上好日子,費老“誌在富民”的畢生追求正在展露現實模樣。

“江村”有種桑養蠶傳統,一度成為家家戶戶的副業。改革開放後,村辦紡織企業興起,激活了人們搞工業的“基因”。村裏個體、私營工商業蓬勃發展,基本形成了以絲織、針織為主體的家庭工業。目前,村裏有60多戶從事針織衫生產的家庭作坊,有的代工,有的自產自銷。

秋天來了,姚淩超一家更忙了。身為90後,姚淩超大學畢業後回村開網店,負責在網上接單,妻子則直播帶貨,將村裏生產的針織衫銷往全國各地,一年的銷售額將近700萬元,令鄉鄰們刮目相看。“借助互聯網的力量,我們村傳統的針織衫產業可以煥發新的生機。”

“江村”人生活的巨大變化從居民住房即可看出。開弦弓村的農房經曆了平房、樓房、別墅等五代變遷。現在的開弦弓村,家家住上樓房、通上自來水、裝上抽水馬桶、使上熱水器、用上液化氣,寬帶、數字電視全覆蓋,村道全部水泥硬化,90%的家庭購買了小汽車。2019年,開弦弓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800元。

現在的“江村”,不僅生活富足,而且鄉風文明。記者來到開弦弓村14組,看到道路旁的公開欄上,貼有該組8月垃圾分類考核紅灰榜,共有23戶參與,其中18戶拿到了最高等次,談龍坤就是其中之一。“現在,不僅要過好日子,還要搞好環境。”在他家門前,一簇花叢十分醒目,吊蘭、月季、長壽花等競相爭豔,令農家小院生機勃發。走在村裏隨處可以看到姹紫嫣紅、各具特色的農家小院,把“江村”裝扮得如詩如畫。去年起,村裏實施“庭院革命”,請來專業的社會組織,指導庭院設計、種植花卉,大夥參與勁頭十足。齊心協力建設美麗村莊,成了村民的共同行動。

開弦弓村在全村5個自然村落規劃建設5個“事解江村”黨建服務點,每日安排一名黨員值班,每周安排一名支部委員駐點值班,聽民情,解民憂。“有了事情,大家一起商量和解決,這才是現代化村莊該有的樣子!”大學時期入黨的村民周悅第一時間申報本村的黨建服務點,現在她家是開弦弓村第一支部“事解江村”黨建服務點,“輻射”5個村民小組。

“江村”是費老的學術起點,也是其研究農村問題的樣本。他先後提出的發展鄉村工業、發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等重大課題,或多或少都有來自這裏的鮮活經驗。新時代的“江村”被賦予更多內涵。吳江積極踐行費老“誌在富民”理念,打造引領吳江249個村莊實施鄉村振興的“江村”品牌,全力推動鄉村複興。開弦弓村黨委書記沈斌說,開弦弓村正發揮人文、區位、生態等多重優勢,走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實現高標準的富民強村。

在對費孝通江村紀念館改造升級的基礎上,去年8月,開弦弓村又引進了社會學方麵的高端資源。長三角區域內8所設有社會學一級學科的大學聯手在村裏成立了“長三角社會學論壇”,並每年來此開展學術研討活動。紀念館一側的江村市集開業,成了展示市井文化的窗口;江村文化禮堂落成,開展研學培訓;近百畝的香青菜種植基地將以太湖美食吸引遊客“打卡”……如今,“江村”已經“開弓滿弦”。

“我這一輩子都在村裏,做夢也沒想到五十幾歲了會開民宿。”多次接待過費老的村民周小芳把自己的三層小樓翻新裝修,辟出7間房間對外經營,申請到了全村第一張民宿營業執照。因為跟費老的淵源,民宿的生意自然蒸蒸日上。開弦弓村還成立了民宿聯盟,引導村民高水平運營。

走訪“江村”,小康社會的幸福氣息充盈在街巷深處,舒展在村民的眼角眉梢。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中國鄉村正麵臨千年未有之變局,“江村”也在微觀層麵,演繹著這個時代變局。有理由相信,未來這裏還將湧現更多值得關注的“江村故事”。

交彙點記者 李仲勳

標簽:
責編:戴淩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