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圖片_20240612174802.jpg
尋訪抗美援朝老兵|於淑荷:急得不行了,隻能用身體去焐戰士凍傷的腳
2020-10-19 13:31:00  來源:交彙點  
1
聽新聞

於淑荷,江蘇省軍區南京離休二十四所離休幹部。1931年6月出生,1946年3月入伍,1949年11月入黨,1988年5月離休。曆任護士,學員,護士長,軍醫,主治醫師等職。曾參加三合山戰役、抗美援朝第二次和第五次戰役。榮獲三級解放勳章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軍功獎章。

現年89歲高齡的於淑荷,祖籍山東文登。1946年,15歲的於淑荷小學剛畢業,便與班上60多名同學一起參了軍,經過學習,在膠東五師野戰一所成為一名護士。1950年11月於淑荷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編入誌願軍第27軍第一醫療隊,期間榮立二等功。離休前為陸軍指揮學院門診部主治醫師。近日,在抗美援朝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於老向記者講述了她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做護理工作的故事。

“那時候,部隊的毛巾上都印著毛主席的‘將革命進行到底’標語,都得剪掉!剪了標語才能帶進朝鮮。”1950年冬天,於淑荷所在的誌願軍第27軍第一醫療隊奔赴朝鮮戰場。憶起出發前的倉促緊迫,她印象最深的就是要去掉隨身物品上的中文信息,以免暴露個人身份。

身臨戰場,當時環境怎麼樣,戰事險不險?於淑荷回憶說,“有飛機在頭頂‘嗡嗡嗡’繞啊繞的,但腦子裏什麼也沒想,也顧不上危險不危險的。”進入朝鮮後,19歲的她與戰友們便一頭紮進艱難繁重的傷病員護理工作。

“1個月能治好的,留下來;3個月才能好的,轉回國內治療。”將傷病員簡單分類後,於淑荷和戰友們麵對的情況還是令人想象不出的殘酷與艱難。“藥品太緊缺了。當時我們手上有的醫療物資就是一個盆、一些‘二百二’(消毒液),還有少量藥品。”醫療隊裏,於淑荷班上有十二三人,她負責護理重病號,最主要的就是處理戰士們的傷口,消毒、包紮、換藥、打針等。時間長了,夜晚漆黑的防空洞裏,摸著傷病員的血管,於淑荷都能準確打針。“但是繃帶、紗布、棉花都供應不上,有時連‘二百二’都不夠。我們就地取材,撕被單當繃帶,用汽油衝洗傷口。”

時值冬季,而誌願軍戰士普遍裝備簡陋。於淑荷老人回憶說,幾場戰役下來,傷病員中有大量被凍傷的戰士。“我們去之前隻知道朝鮮冷,到底多冷也不知道。”實際上,1950年朝鮮的冬天格外寒冷,氣溫常常低至零下十幾度。“炊事員燒飯的時候,水剛舀出來就凍住了。”於老說。

極度寒冷中,一些戰士的手腳被嚴重凍傷,一受暖,皮就脫落了,有的已經凍到壞死。“那時候大家也不懂啊!不知道凍傷可以用雪搓,能加快血液循環。”說到對凍傷的護理,老人語含懊惱,“急得不行了,隻能用自己的身體去焐戰士凍傷的腳。”

醫療隊雖然不直接端槍打仗,戰地的危險也是無處不在。當時美軍到處投放定時炸彈,甚至將炸彈外觀做成新奇的花樣,不幸的發生,有時是行軍途中意外踩到,有時也有戰士出於好奇碰了定時炸彈。

“小荷,小荷,快上來,看我們發現了什麼!”一天早晨,正在窪地裏洗臉的於淑荷聽見戰友在高地上呼喚自己,戰友們興奮的聲調和戰場形成鮮明的對比。“我洗完臉就上去。”於淑荷轉過頭朝戰友喊到。清晨的日光下,幾個戰友興奮地在地麵跑動,手裏還拿了東西,周圍的人由少到多聚到一處。於淑荷洗完臉,正準備爬坡,隻聽“嘭——”的一聲巨響,泥土和人體的殘骸四散在空中……於淑荷回憶,第27軍第一醫療隊共80多人,分成5個班,有十幾個戰友先後犧牲了。

醫療隊跟著部隊隨時遷移,冰山雪地裏的行軍尤為艱辛。“經常要過河,女同誌不方便脫掉棉褲,隻能穿著過河,上了岸棉褲凍得硬邦邦,還要繼續行軍。”而女同誌還有一種更難言的不便:生理期怎麼辦?“草紙都沒有,衛生用品更不用說了,就把內褲洗一洗、擠擠幹,再穿上……女同誌苦哇!”但為了照顧好傷病號,於淑荷們連生死都顧不上考慮了,“這點兒苦就受著吧,甚至死了就死了,啥也沒想。”

“我們是27軍第一批去朝鮮的,”於老說,“什麼時候回家?沒想過!”誌願軍打過“三八線”後,戰爭形勢有了大的轉機。1952年7月,於淑荷回國學習。而在此之前,她沒換過一次衣服,“一件棉襖從冬穿到夏,天熱了,就扯掉棉花當夾衣、單衣穿”。

撰稿 交彙點記者 王娣 通訊員 韋海亮

攝影攝像 張琦

剪輯 見習記者 王瑞楓

標簽:
責編: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