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新格局,高質量發展不停步
“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引發會場內外熱議——
2022-10-20 09:05:00  來源:中國江蘇網  
1
聽新聞

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在二十大報告中被賦予了極其重要的地位。

連日來,會場內的代表們和會場外的江蘇各界人士研讀報告後紛紛表示,突出強調高質量發展,一方麵體現了我們黨一直堅持的“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要求,另一方麵也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進入新發展階段,要以高質量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特別是“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這一表述引發廣泛關注和熱議,體現出中國的發展更加注重質的內涵,對質的要求更加具體。發展實踐證明,發展中的問題隻能通過發展來解決。二十大報告指出了“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五方麵內容,為作為經濟大省的江蘇更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本報記者 付奇 王岩 王世停 洪葉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製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推動市場經濟體製改革、構建現代化市場體係,是暢通國內經濟循環、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係的重要著力點。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十年間,紅豆集團推進數智化、高端化、國際化、證券化等“六化”轉型,營收規模從350億元增至770億元。“希望以更徹底的市場化改革,更好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這是二十大代表,紅豆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周海江的期待。

“非公經濟占江蘇GDP比重達3/4,充分調動非公經濟的積極性,有利於進一步釋放內需潛力,彌補增長缺口。”江蘇現代服務業智庫首席專家張為付說,這就需要一邊優化存量市場,提振消費帶動經濟循環暢通,一邊著力開發新的消費市場,推進消費結構升級,以數字化轉型等方式創造新增長點。

當前,全省市場主體總數接近1400萬戶。“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是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省社會科學院財貿研究所所長張立冬認為,江蘇應圍繞“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要求,更大力度降低製度性交易成本、深化改革、穩定市場主體政策預期,以營商環境之“優”促經濟發展之“穩”。

如何更好發揮政府“有形的手”作用?“服務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必須大力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途徑,也是重要保障。”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時新峰表示,保障高質量供給才能激發高水平需求,要堅決破除行政壁壘,暢通市場要素自由流通渠道,實行市場準入“一張清單”“非禁即入”,打擊不正當競爭行為,強化信用監管,優化“質量小站”等涉企服務,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加暢通,提高市場運行效率。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時勢演進變動不居,向外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冠肺炎疫情正重構國際格局,各國圍繞實體經濟的競爭更加激烈;向內看,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高質量發展如果沒有堅實的實體經濟體係作為依托,無論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還是構建新發展格局,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實現未來5年發展目標乃至2035年遠景目標,必須在夯實實體經濟中發力。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正是二十大報告緊扣形勢變化、與時俱進作出的新要求。

江蘇一直把實體經濟作為“看家本領”。作為“老工業基地”,徐州是產業蝶變的典型。“徐州堅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壯大‘雙向發力’,加快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構建具有徐州特色的現代產業體係,推動城市轉型振興。”黨的二十大代表、徐州市委書記宋樂偉表示,落實報告中“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的要求,需把實體經濟始終作為“建設產業強市、打造區域中心”的立身之本,作為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堅實基礎和支撐。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宋樂偉說,徐州將牢固樹立大抓產業、重抓製造業的鮮明導向,大力培育“343”創新產業集群,建立“產業聯盟+創新體係+要素支撐+工作專班”的“四個一”推進機製,加快打造梯度清晰、競爭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係,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徐州特色的“創新引領資源型地區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之路。

“全麵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紮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深化農村土地製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鼓勵依法自願有償轉讓。”

臨近年末,連雲港市贛榆區柘汪鎮西棘蕩村720戶村民即將全部住進新房。黨的二十大代表,柘汪鎮黨委副書記、西棘蕩村黨委書記鍾佰均對照“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曆數村裏的變化:去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20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4.25萬元;未來還要與村民們共同努力,推動西棘蕩循環經濟產業園朝著高質量建設、高效率管理、高效益產出的方向發展。

鄉村振興並非一朝一夕,還應做好“鞏固”與“提升”兩篇文章——

“我省將持續鞏固拓展脫貧致富奔小康成果,強化政策落實、強化分類幫促、強化資金項目支持。”省鄉村振興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史新明說,通過深化利益聯結機製,把產業發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在農村、留給農民,促進強村富民,加快共同富裕。

努力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史新明表示,要加快“三個聚焦”:聚焦鄉村發展,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高標準推進“噸糧田”建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全力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聚焦鄉村建設,深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持續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著力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聚焦鄉村治理,不斷豐富完善黨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級集體經濟充分發展的“1+4+1”鄉村治理體係,促進鄉村善治,提升鄉風文明水平。

築牢糧食根基,尤其需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江蘇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以占全國1.1%的國土、3.2%的耕地,生產全國5.5%的糧食,不僅有效保障了全省8500萬人吃飯問題,還為全國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抓好糧食生產,持續做強“種子芯片”。省農科院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趙涵說:“邁向種業強省,江蘇還需做好玉米和大豆品種的種子配套,優化栽培技術,推廣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應用,從耕地麵積到種質資源、農業科技,三者共同保障糧食安全。”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係。”

憑海跨江,擁湖枕河。作為中國唯一同時擁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多重戰略機遇在江蘇疊加。

“放眼未來,站在國家區域協調發展大布局的新風口,要更高質量、更深層次深入落實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黨的二十大代表、省發改委黨組書記沈劍榮例舉出江蘇一串曆史機遇——更高質量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加快建設中哈(連雲港)物流合作基地等境內外合作園區,將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打造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標杆和示範項目;更高質量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係統保護修複,構建有江蘇特色的沿江現代產業體係;更高質量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加快建設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寧杭生態經濟帶和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

奮力開啟區域現代化新征程,全省各地同樣達成新共識、勇擔新任務——蘇南地區把握先發優勢和優越稟賦,成為在全國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先行軍;蘇中地區加強南北融通、江海聯動,成為推動江蘇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生力軍;蘇北地區加快四化同步,成為支撐全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力軍。

“作為江蘇濱江臨海的唯一城市,南通將在江蘇省委堅強領導下,深度融入長三角。”黨的二十大代表、南通市委書記王暉說,麵對長三角南北兩翼發展還不夠均衡的現狀,南通將堅決“發揮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要支點作用”的使命責任,建設深層次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標杆城市,加快讓“上海北”成為“北上海”,帶動蘇中蘇北和江蘇沿海地區發展,促進長三角南北兩翼更加充分、更加均衡發展。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製、管理、標準等製度型開放。加快建設貿易強國。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係。”

作為開放大省,江蘇對外開放已進入高水平開放、製度型開放的新階段,這既是以開放促改革、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需要,也是建設更為安全係統的開放型經濟新體製、爭創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的必然要求。

對於江蘇而言,如何實現以更大氣魄深化改革開放,更大力度推進開放強省建設?“高”“改”“轉”成為會場內外熱議的關鍵詞。

——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推進製度型開放。

“‘高水平’開放,實質是規則、規製、管理、標準等製度型開放。”南京大學商學院國際經濟貿易係教授韓劍建議,江蘇必須構建有利於集聚全球要素、發展高端產業、引領全球經貿規則升級的規則體係,營造長期穩定可預期的製度環境,大膽試、大膽闖,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

——避免走“各自為政”老路,注重係統集成改革。

有代表表示,以往,各地各部門在開放發展中更多“單兵突進”,未來改革創新不能“穿新鞋走老路”,需圍繞雙向投資、服務貿易、電子商務、知識產權等領域,協同商務、海關、外辦、稅務、金融、發改等部門共同發力,進行係統性集成改革。

——從要素驅動開放,向創新驅動開放轉變。

“江蘇的開放,具有明顯的‘要素驅動’特征。要把握‘先發優勢’,率先實行開放式自主創新戰略,吸引更多的全球創新要素在江蘇聚集。”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張二震認為,要注意統籌開放與安全,在高水平開放與科技自立自強、國內產業鏈安全可控、國際供應鏈韌性安全等領域實現高度融合,牢牢把握對外開放主動權,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標簽:
責任編輯:王迅 崔欣
點我回到頁麵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