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時光 | 小西湖,這片湖水就在老百姓心裏
2022-10-20 18:16:00  來源:交彙點  
1
聽新聞

黨的二十大召開期間,南京市話劇團副團長、“80後”演員楊彥再次來到南京小西湖。前不久話劇《小西湖》首演反響熱烈,根據專家和觀眾的反饋,該劇目前正在進行進一步修改。為了更好地體驗角色,獲得更好的沉浸感,劇中扮演男主角、小西湖街區更新項目總指揮於建東的楊彥再次踏足這片土地,卻發現自己的角色已不再隻是演員:“我好像就是這裏的原住民,不停地跟遊客介紹街巷每個角落發生的故事,那種幸福感真是發自真心的。說實話,對於文藝工作者來說,碰到這樣一個題材,其實我們更幸福。”

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文化要先行,文藝要成為民族複興的一部分,而戲劇人努力參與到這一曆史進程之中。話劇《小西湖》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南京小西湖的煙火氣和人情味在舞台上氤氳

2019年,南京小西湖片區正式啟動更新改造。經曆三年多的微更新,小西湖的近百個院落完成了精密的“微創手術”,被改造成幸福的“夢想之家”和“原住民與新業態共生共榮的曆史文化休閑街區”。2022年初,南京市話劇團啟動《小西湖》的創排工作,曆時9個多月潛心創作,話劇《小西湖》國慶節前在江蘇大劇院進行了兩場首演。不僅觀眾叫好,四五十位小西湖居民也來到現場,跟著劇情一起哭,一起笑,“那個就是我們家的故事哎……”散場時不時飄過這樣的南京方言。

如何將南京小西湖曆史街區的蝶變搬上舞台,以喧騰的人間煙火記錄步履鏗鏘的時代足音?南京市話劇團團長常小川說,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創排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這些年他們創作的《民生巷11號》《雨花台》《風雨秦淮》《楊仁山》《鴿子》等都是有關南京的故事,“挖掘本土文化內涵,講好南京故事,是我們團一直以來延續的傳統。”在常小川看來,在話劇《小西湖》中,人們可以更切身地感受到黨的十八大以來老百姓幸福指數的變化。

劇中的於建東就是騎著自行車一趟趟地跑小西湖

楊彥透露,為了更深入了解各地城市改造的情況,他專門在論壇“潛水”,看看網友們怎麼看待身邊的城市變化,最後他發現,像小西湖這樣的城市微更新,深得民心。“以往‘大拆大建’‘推倒重建’的模式在小西湖不能用,而是要體現出一樣東西——人情味”“小西湖是南京二十二處曆史風貌區之一,是城南地區較為完整保留了明清風貌特征的居住型曆史地段。小西湖更新,要以人為本,以民生為重,還要保護好曆史遺存,延續城市文脈”“我們不希望小西湖的居民都賣了房遷往別處。這地方與人有關,人走了,小西湖的煙火氣就斷了,那更新改造還有多大意義”……劇中的這些台詞,楊彥感覺念起來更有感覺了。

年久失修的老房子,下雨漏水,老鼠亂竄;沒有衛生間,每天早上去下巷口的公共廁所倒馬桶;在過道兩邊搭個台子做灶台,下雨天做飯還得打把傘;一根晾衣繩,誰家曬衣服要占位……小西湖改造前後的變化,其實楊彥本人也深有體會。“還挺有緣分的,改造前我曾經有過一次造訪的機會。印象很深的是,低矮、老舊的民房悄無聲息地蜷縮在城市的角落,去其中一家看的時候,那牆上的蜘蛛網,灶台上的那種油煙很厚重地留在牆皮上,還有種發黴的氣味在彌漫。印象中,每家的房子都不是特別大,過道也很狹窄,我們幾個人一起,感覺很難落得下腳。”

劇組在小西湖片區采風

多年後,為了創排話劇《小西湖》,他又一遍遍跑到這裏。和編劇、導演一起來,和劇組演員一起來,自己一個人來……他真的有驚喜感。有的人家房屋麵積比原來增加了將近三分之一,有的往上加蓋了一層,樓梯還做得特別人性化。特別是“共享小院”的打造,將住戶院子的圍牆改造成鏤空、開放式的,讓行人能夠看到院內的景觀甚至可以進到院子裏來,坐在這兒休憩、欣賞院中的古石榴樹。“他那個院子裏的植被都是鮮活的,比如說曇花開放之前,他還會在院門上寫一個小黑板,告訴大家花大概幾點幾分哪個時間段可能開放,大家可以走進他的院子裏來聊天。人是活的,植物是活的,我就覺得特別生機盎然。為什麼會有這些?回過頭來想,因為有以人民為本的情懷。”

一個叫“老許”的原住民,讓楊彥覺得特別有意思。“因為我們的陣仗很大,劇組人比較多嘛,一下子出現在他的小院兒裏。他以為我們是一個什麼攝製組的,就會說,我講給你們聽可以,但我不要上鏡,你們不要拍我。”但正式進入聊天模式後,老許完全是停不下來的節奏,“包括他家七代住在這裏的曆史,包括以前房子破得不能住了,洗澡上廁所都很麻煩。他講得眉飛色舞,因為又是南京話就特別生動,特別可愛。”

這讓楊彥覺得,小西湖微改造的成功,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留下來,更多的是情感留了下來。“這些原住民,短的在這裏生活了十幾年,長的生活了幾十年,甚至說往上數幾代人都和這裏有情感和記憶的聯結。老許每次描述我覺得都特別繪聲繪色,表現力極強,我每一次聽都會覺得特別生動,然後特別感動。這份感動就是,如果當初小西湖是采用大拆大建的改造方式的話,記憶沒了,他說這些話和講這些故事的時候,可能就是另外一種狀態了。”話劇中,小西湖的居民朱家勝就有這麼一段內心獨白:“以前啊住在小西湖感到自卑、不體麵,現在自豪了,有尊嚴了,見誰都想說:我住在小西湖。”這說出了小西湖居民真實的心聲。

兩場首演結束之後,話劇《小西湖》目前正在根據專家和觀眾的意見進行修改,楊彥出演的於建東這個人物也將有所調整:“更多的是要挖掘於建東這個角色對於新時代城市更新理念的提煉甚至外化。劇中的於建東也是從過去的大拆大建中醒悟過來的城市建設者,他為什麼要這麼做?轉變又是因為什麼?我們要更清晰地挖掘人物的內在邏輯。”

於東江扮演的朱家勝渾身是戲

劇中飾演小西湖原住民朱家勝的演員於東江,曾在文華大獎的劇目《楓樹林》中扮演男一號村支書向南,如今已經退休的他依然活躍在舞台上。“現實主義題材一定要接地氣。什麼叫接地氣?就是站在這塊地上不要懸空。一定要把自己放在老百姓的位置上麵,看我們的現實生活,像種子依賴土地一樣把自己深深地紮根於人民之中,才有可能在這條路上走得遠一些。”

話劇《小西湖》劇組在小西湖留影

“我們這兒叫小西湖,曆史上這兒也確實有一麵漂亮的湖水。可後來這湖水到哪兒去了?現在我明白了,這麵湖水她在,就在我們老百姓的心裏。”這是劇中的台詞,而城市更新的腳步還在不斷向前,楊彥這次再度探訪小西湖,居民們拉著他的手興奮地說,小西湖真的要有“湖”了,“曆史上的‘快園’複建工程年底前啟動,到時候這裏就真的有水有亭了!”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陳潔

標簽:
責任編輯:王迅 崔欣
點我回到頁麵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