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當創新先鋒,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2022-10-21 08:56:00  來源:中國江蘇網  
1
聽新聞
記者 林元沁 楊頻萍 陳月飛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教育、科技、人才作出一體化部署,這一亮點引發會場內外廣泛熱議。圍繞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江蘇有哪些探索?站在新征程新起點上,如何辯證把握三者關係,激發各類要素活力推動新的實踐?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

築牢強國之基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報告一體化部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把科教興國戰略的地位提升到新的高度,將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教育、科技、人才是互為貫通、互為推動的整體,沒有教育強國,就不會有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無錫學院副校長、江蘇省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徐軍海說,對於江蘇來說,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以打造人才發展現代化先行區為統領,完善工作聯動體係,創新工作運行機製,實現從多點突破到係統集成的治理跨越,著力形成創新發展的比較優勢。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江蘇持續實施高水平大學建設工程,紮實推進“雙一流”建設支持計劃,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基礎厚實、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省屬高校,推動其在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上爭先進位,實現跨越發展。

過去十年,東南大學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國家培養了12萬英才;全麵構建人才引育體係,高層次人才總數增至500餘人,形成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勇於創新的高素質師資隊伍。“二十大報告對科教、人才給予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站在新征程新起點上,我們更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主動擔當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東南大學黨委書記左惟代表說,他將和全校師生員工一起,勇擔實現民族複興曆史偉業賦予高校的戰略使命,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教育被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讓江蘇省薑堰中學校長孫友新代表倍感激勵。“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堪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我們將恪守‘言有物,行有恒’的校訓,走‘自我賦能、自主發展、自覺成才’教育之路,讓學生在學習和活動中探究知識、領悟道理、明確責任、勇於擔當。”孫友新期盼,進一步重視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出台更多政策支持高等院校、基礎教育發展。

得益於人才與產業的“雙向奔赴”,近兩年常州淨增人口21萬,人才總量達150萬人。常州市委書記陳金虎代表告訴記者,當前,常州正全力建設“兩湖”創新區、長三角青年創新創業港等高端創新平台,深化“揭榜掛帥”“賽馬”等機製,集聚優質創新主體、構建高效創新生態、吸引一流創新人才,為打造長三角創新中軸提供強大動力。

科技需要創新,創新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近年來,常州選取13個特色產業園區試點先行,建起產教融合型企業培育庫,入庫企業200多家,培育省級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63家,總數位列全省第二。常州著力推動產改向特色產業園區拓展,推出思想引領、機製創新、師資提升、人才培育、產教融合等工程,加快構建與產業相適應的現代技能人才培養體係。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新時代的十年,江蘇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從2.38%上升到2.95%、達到創新型國家和地區中等水平,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從5.7件提高到41.2件、居全國各省自治區首位。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江蘇有基礎有能力,也應當拿出更多創新探索和生動實踐。

聆聽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國船舶集團公司第702研究所副所長、“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萬米海試總指揮葉聰備受激勵、倍添動力。“我們團隊裏有材料、智能方麵的科學家,有設計、建造的工程師,有焊接、檢測的高級技能人才,潛航員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我們團隊更要不怕重壓、迎難而上,勇闖創新‘無人區’,把應對未知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為探索海洋奧秘、保護海洋環境、發展海洋經濟、管控海洋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關鍵在人、核心在機製。近年來,江蘇布局建設蘇州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太湖實驗室等一批重大創新平台,納米、超算、物聯網、生物醫藥等產業和創新水平均居全國前列。

江陰987.5平方公裏的土地上,集聚諾獎得主研究院7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眾創空間13家,院士工作站6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11家。“我們要加快建設‘一灣一穀一區一港’,高水平建設科技產業園區,支持各類人才帶項目、帶技術、帶團隊入園創新創業,力爭到2025年新增科創載體不少於300萬平方米。”無錫市委常委、江陰市委書記許峰代表告訴記者,江陰還將深入實施“暨陽英才計劃”、“千企萬才”三年行動,用好23家海外引才工作站,強化招才引智,力爭到2025年,人才總數達60萬,其中高層次人才2萬名、領軍型人才1000名。

創新土壤讓科技人才湧現、科技成果迸發。中國醫學科學院蘇州係統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馬瑜婷代表,工作在獨墅湖畔,這裏生物醫藥產業創新氛圍濃厚,是全球範圍內相關產業首屈一指的高端要素集聚區。“2015年回國後,我很快籌建自己的實驗室,也獲得國家項目的資助,係統性研究‘精神應激’調控抗腫瘤免疫機製。”馬瑜婷說,她將積極參與全國重點實驗室申報工作,力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帶領團隊不斷地取得新成果。同時,作為北京協和醫學院博士生導師,她也將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力爭為江蘇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貢獻青春和創造力。

強化人才引領驅動,

不斷開辟新領域新賽道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高端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新動能必將引領發展。

“新動能的培育、新優勢的建立、新賽道的開辟離不開人才活水。”南通從“無”到“有”,將海門區一片沿江灘塗打造成集聚200多家生物醫藥、電子信息類高品質企業的臨江新區,秘訣就在於人才。“在臨江新區確定創新轉型之初,我們就意識到人才是創新發展的剛需,提出‘人才+產業+平台+資本’發展模式,錨定生物醫藥主導產業,瞄準由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團隊)領銜的高成長性項目,以國際化視野積極融入區域競爭。”海門區政協副主席、臨江新區黨工委書記徐駿說。目前,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在內的5000多名創新創業人才落戶臨江新區,成為“新南通人”。

深化人才發展體製機製改革,創新活力才能競相迸發。南京大學科技處處長薑田說,南大探索構建了尊重人才發展和科研規律的分類分層評價體係。教師的職稱評審、博導資格認定,學生的學位授予不再唯論文數量,轉而關注人才的代表性成果,兼顧科研任務的類型和國家與社會的認可度。“比如,部分在特殊領域承擔國家重大研發任務的教師,他們的成果往往難以以論文的形式體現,我們通過更多新的製度設計,讓科研人員安心做學術,將科研評價聚焦到解決真問題、做卓越研究上來。”

“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我們對此充滿期待。”徐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東升代表說,新時代的十年,徐工在產業發展、技術創新、深化改革、國際化拓展等領域厚植人才優勢,成功躋身全球工程機械行業第一陣營。“我們將培育更多具備跨學科知識、掌握多項新技術、新技能的複合型人才。進一步健全人才培養激勵機製,精準繪製人才地圖,加快建設具有工程機械集群特色的人才集聚區、強磁場,為產業鏈自主可控、行穩致遠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報告提出,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讓我備受鼓舞。”身處企業生產一線多年,江蘇廣興集團有限公司首席技師、總工程師沈春雷代表感觸很深,這些年,各地各行業將技能大賽融入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進程中,產業工人正由“速度型”“體力型”轉向“智力型”“效益型”,技能升級和創新主動性積極性顯著提升,一批具有勞動熱情和創造潛能的技術人才破土冒尖、脫穎而出。致敬勞動者的表彰也更加麵向基層一線普通勞動者,產業工人擁有了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

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迫切需要一支適應現代化建設的產業工人隊伍。沈春雷建議,持續加大一線產業工人技術培訓,製定靈活的技術技能補貼政策,大力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發揮勞模創新工作室、大師技能工作室等平台載體作用,將更多的大學生、退役軍人等吸引到產業一線,為製造強國建設提供更強人才動力。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在於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科院院士、南京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點主任黃維表示,“我們積極呼籲並推進柔性電子學科發展,推動柔性電子領域人才培養進程,也將不斷開辟發展以柔性電子等顛覆性技術、變革性技術為代表的新領域和新賽道,麵向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人才培養,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成果彰顯人才擔當。”

標簽:
責任編輯:王迅 崔欣
點我回到頁麵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