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農村路——江蘇高質量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 全省農村公路總規模超14萬公裏
2022-10-21 09:43:00  來源:中國江蘇網  
1
聽新聞

加強“四好農村路”建設,是一項民心工程、民生工程。這十年來,江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四好農村路”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交通強國試點任務工作要求,農村公路建管養運與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生態、文明深度融合發展為導向,全方位係統構建“農村公路+”融合發展頂層設計,全麵推進“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南京、蘇州、南通3市成功創建“四好農村路”建設市域突出單位;南京溧水等20個縣(市、區)成功創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數量居全國第一;無錫宜興等5個縣(市、區)創成全國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範縣,數量居全國前列。

如今,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江蘇“四好農村路”發展的最新主題。

鄉村產業因路更興

“以前,我們種植的杭椒、西紅柿等時令蔬菜,因交通不暢,一直叫好不叫座。”海門市餘東鎮長圩村村民們說,隨著農村公路的建設,村裏組建起蔬菜專業合作社,建起超1000畝的時鮮蔬菜園,現在平均每天有近20噸的各種蔬菜運往上海、蘇州等各地市場。如今,借助四通八達的農村公路,海門每年僅運往上海的農產品就超30億元。此外,當地以農村公路支撐形成涵蓋“織、染、印、成品、研發、物流”的完整家紡產業鏈,家紡產業已經成為海門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產業規模突破1200億元,是海門區三大千億級產業之一。

近年來,江蘇大力推進“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按照產業興旺要求,深化“農村公路+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激活農村發展資源,實現“公路通、百業興”。截至2021年底,全省農村公路總規模超14萬公裏,全省二級及以上農村公路占比達到20%,列各省區第一,率先實現建製村雙車道四級公路全覆蓋。農村公路路網“微循環”更加安全暢通,鄉鎮至普通國省道、行政村至縣道、自然村至等級公路平均時間分別達到20分鍾、12分鍾、6分鍾,進一步強化農村公路帶動經濟發展的能力。

農村公路的建設也為鄉村旅遊帶來新路徑,給農村地區帶來旅遊消費人群,公路沿線村民依托農村公路和遊客資源,成功興辦農家樂、民宿等特色服務項目,吸引了一大批鄉村遊客。全省鄉村旅遊人數超過4億人次、年均增長16%,鄉村旅遊收入突破1000億元、年均增長11%。

鄉容鄉貌因路更美

從杉野風光到灘塗秘境,鹽城旅遊公路1號線串聯起國家級中小城鎮生態實驗區弶港鎮、黃海國家森林公園、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條子泥、全國生態文化村巴鬥村……通過人和景的融合、靜和動的交錯,讓前來旅遊觀光的人流連忘返……

鹽城旅遊公路1號線東台段全長50公裏,依托202縣道蹲麋線、301縣道東蹲線、201縣道海堤線、308縣道弶富線,當地在建設旅遊公路1號線時,堅持生態選線,為避讓候鳥棲息的生態保護區,選取了繞行3公裏的線路,途經的森林、濕地、保護區的各項環境指標未受任何不利影響。

在農村公路提檔升級過程中,江蘇始終將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理念貫穿到農村交通發展各領域各環節,編製出台《江蘇省美麗農村路建設導則》,加強與國土空間規劃“三區三線”的銜接,實現路域環境整治與人居環境整治同步實施;全省農村公路綠色發展水平、路麵舊料循環利用率明顯提高,農村公路優良路率達到90%,主要路況指標居全國領先,基本實現縣縣都有美麗農村路。連雲港的大桅尖路、南京市溧水區的郭雲線、徐州市銅山區的單棠線等,入選“全國美麗鄉村路”。興化“千垛美路”、東台旅遊公路1號線入選全國最具人氣的路,常州金壇“綠野仙蹤”線入選全國最有詩意的路。

綠色農路、美麗農路的建設帶動了沿線環境綠化、潔化、美化,打造形成了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使得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得到了滿足,人民群眾生活品質明顯提高。

鄉風鄉情因路更淳

“這條路暢通舒適,我這一路騎了大概半小時,一邊騎行,一邊看著這麼美的太湖風景,感覺真棒!”騎行運動愛好者劉燁感慨地說,平坦暢通的環太湖農村公路讓他豎起了大拇指。作為一名騎行運動愛好者,劉燁還注意到了環太湖農村公路為騎行者劃分了專用車道並用不同顏色加以區分,“順著這條路我還能騎到浙江去,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沿途還有很多安全道路標識,安全也得到了保障!”這條被騎行愛好者紛紛點讚的環太湖農村公路,已然成了網紅打卡之路。

作為文化大省,江蘇曆來注重做好“文化”文章,講好“文化”故事。在滿足老百姓對交通出行的基本要求後,農村公路被廣泛地賦予了文化屬性。黨建文化、傳統建築、鄉村文化、地域風貌、民族特色等被有機地融入到農村公路建設中。

以文化為要,由蘇州、無錫、常州、湖州等江浙兩省四市攜手打造的環太湖“四好農村路”一體化建設全國示範路,覆蓋國家級傳統村落、特色小鎮、曆史文化名鎮30餘個,向人們展示了吳越曆史文化、太湖地域文化、旅遊文化、公路行業文化、紅色文化等5種文化,成為了傳播文化的新標誌、新名片。

近年來,江蘇相繼開展了“我家門口那條路”江蘇展示周、“我們的小康路”、“騎行江蘇,看美麗農路”等係列主題宣傳活動,打造農村公路馬拉鬆、自行車等品牌賽事,吸引了人民群眾沉浸式體驗農村公路文化。“我家門口那條路”江蘇展示周活動網絡點擊量達1.4億人次,獲得社會廣泛關注和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可。

鄉村治理因路更好

“各位鄉親,這是我專門為富民路設置的信箱,以後大家對富民路有什麼好的建議,或者發現這條路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寫下來投到信箱中,我會定期來開箱。大家可以對我的路長工作多提意見,我也向大家保證,你們提的建議,我一定認真落實,你們反映的問題,我一定第一時間解決……”近日,海安市高新區孫莊街道富民路上,海安市孫莊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孫莊街道總路長周海冰指著路邊豎立的一隻信箱,向村民們講解信箱的用途。這是海安農村公路管理實施“路長製”以來,路邊出現的第一隻“路長信箱”,信箱雖小,卻是基層路長的智慧體現。海安孫莊鎮的“路長信箱”,更被交通運輸部確定為全國路長製15個範例之一。

近年來,《江蘇省農村公路條例》《江蘇省公路條例》(修正案)等相繼出台實施。其中,《江蘇省農村公路條例》在全國首次將實施農村公路“路長製”寫入地方法規,明確了村道的法律地位,將村道管理、應急管理、監控設施、導航服務等一係列新要求、新舉措納入地方公路法製體係,為推動我省農村公路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

“縣有綜合執法員、鄉有監管員、村有護路員”的路產路權保護隊伍基本建立,路產路權得到有效保護,愛路護路的鄉(村)規民約製定率基本全覆蓋,農村公路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

同時,依托江蘇省農村公路建管養運“一網一平台”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和服務平台,全省農村公路信息化管理水平明顯提升,有力推動了公路資產數字化、工程監管精準化、路網監控可視化、養護管理智能化、運營服務優質化、決策分析科學化。

農民群眾因路更富

“通過直播,預計今年銷量增加四成。”在無錫陽山鎮火炬村“蜜桃匠”電商基地內,村民陸鈺琳拿起計算器認真計算後說。

目前,陽山鎮共有6個省級電子商務示範村,集聚了100多家電商平台。預計今年陽山水蜜桃產量比去年增加兩至三成,其中線上銷售比例將從30%提高至50%,鎮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說。

在農產品快速產業化、電商化的背後,密如蛛網的農村公路帶動了農村經濟發展,資源路、旅遊路、產業路盤活了農村地區的特色資源,成為實現鄉村振興、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載體。

江蘇農村公路與經濟社會加快融合發展,在全國率先創新形成以蘇州、南通、鹽城、沭陽、溧陽等為代表的“農村公路+產業、+旅遊、+電商、+生態、+文化”融合發展品牌樣板,率先在全省82個涉農縣(市、區)創建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農村公路品牌;建成豐縣、如皋、鹽都等13個農村物流示範縣,在全國率先實現縣級農村物流中心覆蓋率、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建製村快遞服務通達率三個100%。

如今,江蘇“四好農村路”成為盤活農村資源優勢的“振興路”。農村公路建設讓農村特產、農村旅遊資源得到開發利用,農村地區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農民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

近年來,全省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達到8.76%,高於城市居民人均收入7.54%的年均增長,到2021年底,全省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68萬元。

同時,各地積極開發“四好農村路”就業崗位3.69萬個,拓寬了農村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渠道,促進農民群眾增收。例如,南京市溧水區晶橋鎮試點開展“合作社+農戶”養路護路模式,委托芝山村南京石燕農地股份合作社開展轄區內135公裏農村公路日常保潔工作,石燕農地股份合作社專門成立農路管養隊,該合作社為本地村民提供了20個工作崗位,人均年收入達6萬元。鹽都區自“四好農村路”建設以來,為350名參與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的農民群眾發放工資7600萬元,每年人均創收約3.1萬元。

展望未來,江蘇將加快構建 “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為推動鄉村振興和促進城鄉共同富裕,打造交通運輸現代化示範區提供強力支撐,更加堅定地讓農村公路成為黨與群眾的連心橋、群眾的致富路。

標簽:
責任編輯:王迅 崔欣
點我回到頁麵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