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支《隻此青綠》的舞蹈詩劇亮相江蘇大劇院,訴說著千裏江山的秀美風光,勾起了人們對“綠水青山”的向往與期盼。
“青綠”是《千裏江山圖》的寫意底色。為了守護一方好山水,吳中區光福鎮全力奔赴,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標比例明顯提升,PM2.5年均濃度下降明顯,國省考斷麵水質持續穩定達標,達標率100%,轄區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讓居民過上“綠水清風常相伴”的詩意生活。
太湖之濱,一幅“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麗生態畫卷正徐徐鋪展開來。
力保空氣質量“高顏值”
光福鎮深入推進治氣攻堅,在提升區域大氣環境質量上下實功、下硬功、下真功,壓緊壓實責任,形成治氣合力,力保空氣質量“高顏值”。
對揚塵汙染“說不”、為大氣環境“減負”需要下實實在在的功夫。光福開展工地揚塵防治專項提升行動,嚴格落實工地“六個百分之百”要求,建立健全揚塵防控常態長效機製。光福還認真落實巡查製度,對重點企業集中力量開展高頻次、大力度專項檢查,確保企業嚴格按照環保要求落實到位,全麵減少廢氣等汙染物排放,全力保障轄區空氣質量持續向好。同時對重點排汙企業進行“環保體檢”,找準突出風險隱患和汙染治理關鍵環節,開出“診療方案”,助力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為了強化控塵增藍力度,光福還常態化開展道路揚塵治理,重點強化鎮區道路揚塵整治,增密道路衝洗頻次,並加強非道路移動機械專項執法檢查行動,嚴查超標排放等行為。
打造良好水生態環境
近日,江蘇省水汙染防治聯席會議辦公室通報了2021年度國考斷麵縣級斷麵長履職成效。位於光福的虎山橋(銅坑閘)國考斷麵超額完成年度目標,水質較上年提升1個類別,由穩定達標地表三類水到地表二類水。
水質提升的背後,是光福按下河道治理“快進鍵”、基礎設施“加碼鍵”、巡查監測“常態鍵”的種種實踐,以良好的水生態環境助力轄區高質量發展。
重點圍繞支流支浜整治、生活汙水收集、工業企業汙水收集處置等方麵,光福鎮持續推進河道治理,對轄區內劉莊浜、小橋頭浜等6條支流支浜實施“一河一策”綜合整治,通過實施河道疏浚工程,清理河塘衛生死角,全麵提升河道水質,促進轄區水環境質量改善,築牢太湖流域水生態屏障。
對於治汙,光福堅持係統化思路不放鬆,一方麵對轄區內14個自然村雨汙水管網建設及自來水管網的升級改造,另一方麵壓緊壓實各級河長主體責任,推動各級河長認真履職,常態化深入一線巡河,確保問題第一時間發現解決。記者了解到,光福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會每周對虎山橋(銅坑閘)國考斷麵、善人橋省考斷麵沿線和行政交彙處斷麵以及支流支浜進行監測,每月定期請第三方水質檢測機構對轄區50個重點水生態環境點位開展監測,準確掌握國省考斷麵上下遊支流支浜水質波動情況,常態化做好國省考斷麵水質穩定達標保障工作。
持續整治“散亂汙”
光福是一座地處太湖之濱的秀美古鎮,“散亂汙”的存在,不僅汙染生態環境、存在安全隱患,而且影響產業升級。
為給生態“留白”、發展“添綠”,光福築牢綠色發展生態基底,“三個一”持續推進“散亂汙”整治。“一盤棋”統籌,科學製定“散亂汙”集中區塊整治清單;“一張網”布局,整合織密一張網,進一步加大整治“低散亂汙”企業力度,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盤活有限土地資源,實現產業發展提質增效;“一條線”貫穿,常態化開展“回頭看”,做好“舉一反三”工作。
為了進一步“加碼”“散亂汙”整治,光福近年來進一步細化“網格化”管理途徑,全麵係統掌握“散亂汙”整治進展和整治長效化情況;同時暢通監督渠道,鼓勵引導廣大群眾參與到“散亂汙”企業(作坊)的監管工作中,以上下聯動、內外協同的監管網絡,牢牢守護“散亂汙”區塊化整治成果,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綠色生活“幸福感”。(蘇報駐吳中區首席記者陸宇其蘇報通訊員蔣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