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圖片_20240612174802.jpg
江蘇泗洪:打造最富活力的新時代“魚米之鄉”
2022-11-15 09:14:00  來源:宿遷手機台  
1
聽新聞

生態泗洪,遍地“黃金”。

寬闊平整的柏油路上,一輛輛汽車飛馳而過;清澈見底的池塘裏,一群群野鴨歡快地嬉戲;落葉繽紛的小島中,一座四角涼亭聳立著,一條蜿蜒棧道由河岸通向小島,岸邊有繪製著生態宜居彩畫的農房……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今年以來,泗洪縣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推進鄉村振興有關部署要求,按照建設“最富活力改革試驗區”和“四個泗洪”的發展定位,縱深推進農業增效、農村增色、農民增收“三增工程”,加快構建“三區四園四群六鏈”的鄉村振興新格局,著力打造最富活力的新時代“魚米之鄉”。

泗洪是農業大縣,如何解決新時代“三農”問題,全麵推進鄉村振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助農增收致富,泗洪交出怎樣的答卷?

農業增效,激發鄉村發展新動能

步入石集鄉萬畝高標準農田水稻種植基地,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稈。金黃的稻穗隨風搖曳,幾台聯合收割機在稻田裏來回穿梭,伴隨著引擎的轟鳴作響,顆粒飽滿的稻穀被收割機“吞進肚子”裏,滿倉後又返回地頭,將收獲的稻穀卸載到裝糧車上。

“300餘畝水稻兩天就能收割完,同時秸稈還田機、播種機繼續運作,把小麥也種下了。目前來看水稻粒飽滿,畝產量在1200斤左右,今年又是個豐收年。”水稻種植戶徐榮祥黝黑而質樸的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

如今,泗洪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除了種植加工技術、農機機械等廣泛應用外,新品種引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科技創新等已讓該縣農業生產提速增效,豐收成色越來越足。

“要想蔬菜賣得快,就要跟著政府幹!”近日,上塘鎮響橋居2000畝冬瓜種植基地也迎來了大豐收。種植戶李書銘介紹道:“今年冬瓜畝產在6000斤左右,采取了‘支部+公司+合作社’的方式,每年種植的蔬菜都不愁賣。”

架起“產銷橋”,打通致富路。近年來,泗洪縣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通過加快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采取“政府引導+合作社帶動+農戶參與”的經營方式,積極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因地製宜發展蔬菜種植產業,保障城鄉蔬菜供給,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2021 年全縣糧食種植麵積 287.91 萬畝、總產量 130.17 萬噸,糧食產量居全省縣級前五,今年糧食種植麵積 293.29 萬畝,預計總產量 135.5萬噸,蔬菜播種麵積19.2萬畝,生豬全產業鏈入選全國農業全產業鏈典型,河蟹出口量連續16年位居全省縣級第一,有效“兩品一標”認證產品147個,深入培育“米蟹蝦豬果菜”特色優勢產業,年內打造30億級稻米、50億級高效水產、80億級生豬產業。

農村增色,繪就生態宜居新畫卷

“過去河兩岸有許多農戶養豬養雞的圈舍,衝刷圈舍的汙水都排到這個河道裏,河裏經常漂浮著生活垃圾,岸邊雜草隨處可見。如今通過整治,河水變清了,河岸變美了,我們的生活環境比以前好多了。”看著家門前的複禮河一點點“蛻變”,歸仁鎮歸仁居村民顧言紅心情舒暢。

近年來,泗洪縣以建設“美麗泗洪”為統領,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和農房改善三年行動計劃,全麵開展鄉村建設行動,圍繞村莊風貌、環境衛生、配套設施,建成15分鍾鄉村生活圈50個。累計清理農村生活垃圾3.7萬餘噸,改新建無害化衛生戶廁4500餘座,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率達100%。

一葉知秋,層林盡染。走進臨淮鎮勝利家園門前廣場,空氣清新自然,道路平坦整潔,村民們正圍坐一圈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

“我覺得老朱家院子更美,環境整潔,花草打理得又好,看著就舒心。”“我認為這一次的文明家庭評選,王老師家一定入選,家庭和睦,又團結鄰裏,我們有什麼困難,他家都會伸手幫忙。”……

“群眾是鄉村治理的受益者,也是主人翁,推進基層‘善治’,必須要發動群眾‘共治’。”臨淮鎮勝利社區黨支部書記劉元夢說,“我們常態化開展‘文明家庭’‘五美庭院示範戶’評選表彰,並通過開展積分兌換活動,鼓勵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真正讓公共空間共治共享的理念深入群眾心間,切實提升百姓的文明素養。”

今年以來,泗洪分層分類分批推進鄉村振興示範村、示範鎮建設,年內計劃建成“五美庭院”6萬戶,建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4個,申報特色田園鄉村2個、傳統村落保護2個。加快打造美麗鄉村泗洪“樣板”,形成特色鮮明、宜居宜業的鄉村振興示範帶。

農民增收,邁上共同富裕新道路

10月31日,泗洪縣龍利紡織有限公司內,機聲隆隆,工人張麗雲正在進行梳棉工作,“我去年開始在廠裏工作,一個月工資7000多呢,我老公也在這上班,我們倆一個月加起來15000這樣,日子過得可好了。”

“她家過去是貧困戶,自從來廠裏工作後,不僅脫了貧還奔向了小康。”龍集鎮勒東村支部書記潘建國介紹,“2019年以來,我們通過空間治理,收回、盤活公共資產資源,先後共建設標準化鋼結構廠房23000平米,招引12家企業入駐,2021年實現村集體經濟314萬元,共帶動全村220人實現了家門口就業,8戶貧困戶實現脫貧奔小康。”

龍集鎮勒東村從2015年底集體經濟收入不足15萬元的省定經濟薄弱村,6年集體經濟翻了21倍,強勢逆襲成為“宿遷市十佳經濟強村”,為泗洪鄉村振興注入一劑“強心針”。

近年來,為加快實現農民和村集體“兩個口袋”同步鼓起來,泗洪落實“頭雁競飛”振興村集體經濟要求,全麵推進“支部擂台賽項目”強村行動。2021年以來全縣村黨組織招引各類項目346個,持續開展“村企聯建”,大力推廣“共享廠房”“飛地抱團” 等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今年上半年全縣涉農村居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53.54萬元,增長 26.6%。

安業不止界,桃李會雲集。“當初回鄉創業,其實底氣並不是很足,沒人沒錢沒地,是鎮裏的好政策給足了我底氣,讓我一個零經驗的小姑娘一往無前,創業成功,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10月31日下午,在2022年界集鎮支部擂台比武暨全民創業大賽上,泗洪名海仿真花“90”後老板朱春潔言談之間神采飛揚、活力滿滿,“我們目前擁有拚多多商鋪300餘家,6個直播間,合作電商4家,本土實體商家4家,帶動就業50餘人……”

漫步界集鎮楊崗居創業綜合體,昔日“舊村小”變身強村富民“創業樂園”,“門麵房”變身居民就業“幸福驛站”,“小魚塘”變身現代農業“產業基地”……

泗洪大力開展“創贏泗洪”創業富民行動,用好 1 億元全民創業基金,支持農民在鄉村旅遊、特色種養、電子商務等領域創業興業。上半年,發放創業貸款7.2億元,新增鄉村各類市場主體1.1萬戶、帶動就業近1.8萬人。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紮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鄉村振興,既要塑形,又要鑄魂。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向前推進,農業產業由“一枝獨秀”走向“百花齊放”……喜看泗洪各地,糧食生產連年豐收、設施農業建設蒸蒸日上、農民收入大幅增長,現代農業已駛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同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升,把鄉風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大大提高了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展現出鄉村文明新氣象。

編輯:泗洪縣融媒體中心 宿遷手機台編輯張晨紅

標簽:
責編:戴雨揚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