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格局“闖”“試”典型】
光明日報記者 吳春燕 王忠耀
“眼看不遠處的文衝村拆了之後村民都住上高樓,小區綠化做得那麼好,住房條件有了很大改善,我們南灣村村民也非常希望早日改造,住上新房子。”廣州黃埔區南灣社區黨委副書記麥國英日前對記者說。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廣州。廣州牢記總書記囑托,在新時代征程上不斷開拓奮進,今年8月28日,廣州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進一步提出,以更強擔當在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中積極探索、走在前列,以更高質量推進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
產業重塑之“新”:園區有蝶變、產業有躍升
“從2018年起,廣州科學城要實現‘五年大變化’。加快城市更新是實現‘五年大變化’的關鍵舉措。”廣州市委常委、黃埔區委廣州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周亞偉表示,閑置土地、低效用地、城市建設存在的硬傷,都要靠“三舊”改造來激活重塑,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大變化、城市品質大提升、人居環境大變樣、民生事業大改善,真正實現“五年要有大變化”。
今年6月,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在全市率先製定《決勝三年完成舊村拆遷攻堅任務工作方案》及《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決勝三年完成舊村拆遷攻堅任務作戰藍圖(2020—2022)》,立下“三年完成全區66個重點舊村改造項目簽約拆遷”軍令狀,改造全區八成村社,覆蓋黃埔臨港經濟區、科學城、知識城三大重點發展區域。
在8月28日舉行的2020廣州國際投資年會上,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彥宏表示:“廣州長期引領著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方向,廣州開發區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腹地。”這句話的背後,是百度與廣州開發區在智能網聯駕駛領域合作取得的累累碩果。除了李彥宏外,袁隆平、鍾南山、施一公等院士也在黃埔布局項目,該區已成為企業家和院士們發展實業開展創新的熱土。
與2020年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遙相呼應,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當天在魚珠片區舉行城市更新產業示範項目集中動工活動,19個重大項目集中動工。其中包含10個城市更新產業及配套項目,其中包括臨港數創中心、沙步穗莞智創配套區、雙沙基礎軟件基地配套區、火村科學城智造孵化園區、大塱科學城總部配套基地等產業升級項目,改造區域投資總額1496億元。
民生配套之“新”: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持續上升
8月28日,廣州茅崗村迎來了喜慶的舞獅隊。隨著鍾鼓齊鳴,茅崗路以西城中村改造項目塘口片區宣布了好消息:5棟複建房動工儀式即將舉行。“今天的項目就是明天的財富,就是村民一生的幸福。”在廣州臨港數創中心項目動工現場,茅崗社區第一書記餘廷慧指著周邊已騰出來的一大片空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這裏隻是一些舊倉庫、舊廠房、貨運車場等低端低效物業,每年收益不到3000萬元;預計3年左右,項目建成運營後,村集體物業價值將達到78億元,每年集體收益預計高達1.1億元,大約是過去的4倍。
蘿峰社區坐落於黃埔政治文化中心黃金地帶,舊村改造工程正在這裏如火如荼地推進。據介紹,改造後的社區將提供完善的公共配套,形成完整的便民服務生態,社區的集體物業將從1.6萬平方米大幅提升至30萬平方米,為村民帶來穩定收益。
“我們村的道路一拓寬,消防車就能進來,降低了不少安全隱患,回遷房的質量也很好,我對我們村的改造特別配合、特別期待、特別有信心。”黃埔區蘿崗街蘿峰社區村民鍾大哥說。
一大批民生工程、產業項目接連到位,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持續上升。“通過快事快辦、特事特辦、難事巧辦,蘿崗街舊改工作必將駛入快車道,讓村民早日住上好房子、看上好醫生、找到好工作、上到好學校、享受高品質生活。”蘿崗街黨工委負責人表示。
廣汕公路金坑至鎮龍段改擴建和九龍廣汕立交通車,是改善知識城南部出行的重點工程。去年年中,黃埔區製定了年底前實現廣汕公路八車道貫通的工作方案。“當時心裏還是有點慌,難度太大了。”有著18年鎮街工作經曆的黃埔區委常委、新龍鎮黨委書記鄧奕中坦言。為了啃下征拆的“硬骨頭”,新龍鎮采取“5+2”“白+黑”“班後會”“周六督辦協調會”等舉措,100餘名鎮村幹部在近10公裏的戰線上全力投入動遷。
廣州黃埔區新龍鎮鎮長李貴清回憶,鎮村幹部曾去一戶人家登門拜訪過近80次。“我們總結了‘五心’工作法,即信心、決心、耐心、細心、恒心。”李貴清表示,鎮委班子成員成天在村裏逐條逐項跟村民講解征遷補償政策,一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是家常便飯。最終,在多種舉措的共同推進下,廣汕路沿線400餘間房子被順利遷出,年中製定的目標如期實現。如今,八車道貫通後的廣汕公路還將迎來長平至鎮龍段的景觀改造,打造連接科學城與知識城的“生態大道”。
古村活化之“新”:留下原住民生活之根,引入文化業態發展之源
你有沒有見過古村裏2萬多平方米祠堂連片的古建廣場?這個罕見的古建廣場就在有著800多年曆史的廣州黃埔區文衝村裏,握手樓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樓林立。但在昔日古村的中心,原本破敗的百年青磚祠堂得以修繕或遷建,鳳凰花樹下,11座鑊耳山牆和人字山牆的祠堂錯落有致地綿延而去。“在廣州進行全麵改造的城中村裏,文衝村文物古跡的保留規模是數一數二的,已經成了黃埔區更新保護範例了。”村民們高興地說:“這裏比很多古村都漂亮。祠堂都遷建在一起挺好,我們可以來這裏休閑、散步。”
黃埔區長洲街深井村的原住民媽媽們在手工紡織領域獨樹一幟。20世紀70年代起,當地婦女通過製作旗袍、廣繡等織品作為謀生的重要手段。然而,隨著機器大生產的盛行,島上的婦女們一度麵臨失業的境地。
兩年前,島上的景客淩公祠內,開設了一處女紅學堂。10位女性受邀在此授課。“在城市更新的同時把村莊活化。一方麵傳承女紅刺繡這些傳統的廣式技藝,另一方麵也可以給村民們帶來收益。”工作坊成員吳燕表示。
廣州黃埔區堅持全麵改造和微改造雙管齊下,推動傳統古村落、曆史文化街區、江心島等保護活化利用,累計修繕文化保護單位107個、曆史建築3.5萬平方米,挖掘保護了一批曆史文化遺存,留住了城市曆史印記。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23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