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圖_20250120095400.jpg
同濟醫院“尖刀連”:決戰在“新冠重症高地”
2020-09-23 12:53:00  來源:新華網  
1
聽新聞

新華社武漢9月22日電 題:同濟醫院“尖刀連”:決戰在“新冠重症高地”

新華社記者黎昌政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醫護人員在轉運新冠肺炎患者(3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新冠肺炎阻擊戰中,在湖北武漢集中收治重症患者最多的定點醫院——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由專業小分隊組成的“尖刀連”,與來自全國的40支援鄂醫療隊、5000餘名精兵強將,並肩決戰在“新冠重症高地”,拚命守護3000多名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生命。

今年1月,武漢疫情告急,患者一床難求。“作為國家隊,大疫當前必須主動擔當。”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院長王偉說,“找準方向、趟出路子,打出抗擊病魔組合拳,是我們必須完成的使命。”同濟醫院主動請纓,15天內改造中法新城院區和光穀院區,開放2025張重症床位,開辟出救治重症病人的新戰場。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護腎小分隊在為患者做床邊血液淨化(3月4日攝)。新華社發

不少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死亡的原因,都是多髒器損害。如何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同濟醫院抽調各科醫生成立多支小分隊,組建重症救治“尖刀連”,24小時待命,幫助各援鄂醫療隊解決普遍遇到的臨床問題。

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肺部嚴重病變,需通氣治療。在無創呼吸機不能滿足患者病情需要時,需氣管插管。同濟醫院緊急成立插管小分隊,40多名隊員奮戰在兩個病區,冒著被感染的危險,完成氣管插管近200例。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護士漆思河(左)、汪穎一起整理床單(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新冠病毒易誘發炎症風暴,引起“暴發性心肌炎”和心髒猝死。同濟醫院成立護心小分隊,針對患者可能出現的急性心衰、心梗、暴發性心肌炎等危急情況提前幹預。

“6床,程某某,50歲,呼吸衰竭,氧飽和在插管機械通氣後還達不到目標值,是否需要上ECMO?”2月17日,早上8點整,同濟醫院的一間ICU病房裏正進行著病例討論。

“應盡早啟動ECMO!”護心小分隊隊員周寧說。2月19日,周寧和護心小分隊隊員汪璐芸給病人實施了ECMO手術。

“醒了!醒了!”2月27日上午,醫護人員欣喜呼喊著。一天後,病人順利脫離有創呼吸機,恢複自主呼吸。拔完管,極度虛弱的病人奮力寫下兩個字:謝謝。

新冠肺炎患者釋放大量炎症因子也會損傷腎髒,甚至引起急性多髒器衰竭和死亡。護腎小分隊隊長徐鋼帶領隊員們打響了“阻擊戰”。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護心小分隊為ECMO患者撤機(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前來支援的各醫療隊中,心內科、呼吸內科、重症醫學科醫生居多,大家合作的過程,也是交流學習的過程。”護腎小分隊醫生何凡說,通過技術交流、形成共識,治療手段更加精準,為患者後續治療贏得時間。為隨時應戰,隊員們都吃住在醫院。疫情期間,同濟護腎小分隊累計治療371人次,累計治療時間3900小時。

精神心理小分隊的專家也行動了起來。同濟醫院精神科專家楊淵教授通過方艙內視頻遠程會診平台,“麵對麵”為患者心理疏導。“非常感謝醫生能聽我聊這些事,說出來感覺好多了。”患者任先生說。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護士邊關月(右)在攙扶老年患者去做檢查(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針對患者胸悶氣短、心率不穩、活動能力下降等問題,康複小分隊開展重症新冠肺炎早期康複治療,改善患者呼吸困難症狀,緩解焦慮抑鬱情緒,預防及改善功能障礙。

在同濟醫院戰時醫務處集中管理下,每支小分隊都在“新冠重症高地”作貢獻:營養小分隊為新冠患者製定《營養風險篩查表》,選擇適宜的營養治療方案;中醫藥小分隊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貢獻中醫經驗和智慧;咽拭子采集小分隊創新設計發熱門診咽拭子采集平台,重構采樣流程;壓瘡專護攻關小分隊製定個體防護計劃,提升患者舒適度,促進康複;重症救治MDT團隊對危重患者器官功能精準評估、精心調整治療方案……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新冠肺炎重症病區的護士們集體合影(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戰“疫”期間,同濟醫院共收治住院病人3539人次,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達3201人次,絕大多數患者得以康複出院。

“與國家同舟,與人民共濟。”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黨委書記吳菁說,病人激增、病床不足、物資緊張、人力短缺等困難沒有嚇倒他們,卻激發了全院幹部職工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以共產黨員為主體,一個個小分隊組成的“尖刀連”攻下了重症救治的一個個堡壘,挽回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標簽:
責編: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