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是南通?!
今年以來,這樣的發問一次次出現在主流媒體上。
南通,以追江趕海的姿態,一次次站上令人矚目的新風口:去年實現GDP9383億元,年內可望成為江蘇第4個萬億俱樂部城市;大通州灣等一批重塑長三角發展格局的重大樞紐工程塵埃落定;今年4月,在全省2019年度高質量發展總結表彰大會上,南通再次榮獲綜合考核第一等次……
“關口衝刺,必須要有一股子勇當先鋒的勁頭。” 南通市委書記徐惠民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肩負爭當全省發展新增長極的重大使命,南通正奮力把多重戰略交彙的機遇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優勢,不僅要確保跑好小康衝刺“最後一棒”,更要在現代化新征程上搶先領跑。

蓄勢聚能,
咬定“三個確保”不放鬆
記者:疫情最嚴峻時刻,南通明確,“確保經濟總量過萬億、確保高水平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確保‘十三五’圓滿收官”等年度目標不打折扣。南通的底氣在哪裏?
徐惠民: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多重國家戰略交彙疊加,為南通新一輪跨越發展增添了強勁勢能。以大通州灣開發為例,省委定位為江蘇新出海口,國家寄望建設長江經濟帶戰略支點。今年初,南通以“大通州灣思維”對通州灣開發機製進行重大調整,將4個沿海港口納入“大通州灣”,一體化統籌開發,帶動南通乃至全省沿海聯動開發升級。目前,通州灣正以“前港後廠”格局打造高端綠色臨港產業基地,已確定10億元以上產業項目24個,總投資超過2000億元,其中7個百億級重特大產業項目已經落戶。
搶抓戰略機遇窗口期,南通將今年確定為“大項目突破年”,激勵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目前,市四套班子領導掛鉤聯係的31個重大產業項目計劃總投資超3000億元,全市在手及簽約2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超過150個,其中百億元以上重特大項目25個,穩增長有了堅實“壓艙石”。
突如其來的疫情帶來不少困難,但南通危中搶機、化危為機,不少產業還逆勢上揚。其中,風電裝備產業銷售同比增長55.8%。一季度,南通12個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全部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工業應稅銷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列全省第一。
記者:不久前,南通召開民營經濟發展大會,現場及通過視頻方式參會者多達3000人,並把民營企業家請上主席台就座,這樣做有何深意?
徐惠民:南通是民營經濟大市,民營經濟貢獻了全市2/3的地區生產總值、2/3的稅收,吸納超過2/3的城鎮就業人口,是實實在在的“富民經濟”。民營經濟也是“草根經濟”,疫情讓不少民營企業麵臨嚴峻考驗,舉辦這場大會,是為了進一步打破政企間“玻璃門”,提振企業家擴大投資、加快發展的信心。當天,就有總投資1400億元的20個重大項目現場簽約。

跨江融合,
對標蘇南補齊發展短板
記者:對照高水平全麵小康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南通還存在哪些突出短板?打算怎麼補?
徐惠民:南通當前迫切的任務是做大總量、提升質量。雖然南通已站到“萬億俱樂部”門檻前,但人均GDP等均量指標還徘徊在全省平均線。如果滿足於“平均水平”,就談不上打造“江蘇未來新增長極”。短板是不足,也是爭先空間;弱項是壓力,也是創優潛力。南通選準“全方位融入蘇南,全方位對接上海,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全方位融入蘇南,首先要在思想上跨越“天塹”,自覺抬高標杆。南通要爭當“一個龍頭三個先鋒”,必須跳出蘇中找對手,跨過長江去比拚,在園區發展、產業培育、營商環境等方麵全麵學習蘇南,構建同質發展生態,全力挺進全省第一方陣。目前,全市上下正深入學習蘇州“三大法寶”,並結合南通實際,大力培養“敢爭第一、勇創唯一”的“狼性幹部”,強化比學趕超、爭先進位的鮮明導向。
產業全方位融入蘇南。南通的家紡、船舶海工等特色產業還沒有跟蘇南的產業體係全方位對接,分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機遇帶來的產業紅利還不足。隨著跨江通道問題的解決,蘇南和南通的關係正由江南江北變為橋南橋北,為兩地產業深度融合創造了條件。4月份,我們組織黨政代表團到蘇州、無錫、常州考察交流,簽署了一係列跨江融合發展協議,打造產業鏈“蘇通大橋”。
力爭上遊,
跑好長江大保護“最後一棒”
記者:南通地處長江入海口,是長江江蘇段最後一道生態屏障,將怎樣跑好長江大保護“最後一棒”?
徐惠民:我們地處長江下遊,工作勇爭上遊。在全省率先編製實施《沿江生態帶發展規劃》,對沿江3000平方公裏前沿區域整體規劃。高品質“修”。實施五山地區生態修複工程,先後關停並轉“散亂汙”企業203家,拆遷1700多戶,新增綠地麵積600公頃,修複騰出5.5公裏濱江岸線。分步驟“拓”。分步推進濱江片區、任港灣、五龍彙等重點區域,打造“國際街區、城市客廳”。下決心“退”。累計關停化工企業330多家,縮減化工園區規劃麵積7.66平方公裏,長江幹支流1公裏範圍內一律停止審批新建化工項目,徹底解決“化工圍江”問題。大力度“轉”。推動船舶海工等沿江主導產業向高端攀升,引進重大文旅項目,充分釋放綠水青山的金山銀山效益。
記者:一江攜兩岸,南通與上海崇明共守長江口,保護長江生態,兩地如何跨區協同?
徐惠民:南通與崇明已簽訂全麵戰略合作協議,重點聚焦“規劃協同、生態共治、設施互聯、產業融合、三鎮共建”5個方麵,共建長江口生態保護戰略協同區。南通的啟隆、海永兩個鄉鎮位於崇明島上,不少土地已經出讓,我們投入巨資收回9000多畝,打造與世界級生態島相適應的自然生態、人居風貌。
發展惠民,
建設更有溫度的全麵小康
記者:不斷提高人民生活的質量和水平,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目的。在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南通如何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
徐惠民:對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八個更”要求,南通今年的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將提升到80%,實打實持續辦好民生實事,讓全麵小康更具質感、更有溫度。
完善精準脫貧長效機製。目前,南通7000元以下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脫貧率達100%,城鄉低保標準提高到650元/月,實現了兜底脫貧。在“兩不愁三保障”全麵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已脫貧人口、新出現貧困人口的全麵排查、跟蹤監測,及時給予普惠性、兜底性保障,確保小康路上“一個不落”。
推進“健康南通”建設。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麵小康,到目前為止,南通是全省唯一主城區未發生本土確診病例的設區市。聚焦疫情中暴露出的一些短板,南通持續加大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今年僅市本級醫療衛生新建、擴建項目就有10個,項目總投資84億元,打造長三角北翼醫療健康服務高地,把最好的醫療資源配置到百姓家門口。最近,2019年度全省群眾就醫獲得感公布,南通再獲第一,實現四連冠。
擦亮教育之鄉品牌。南通高考成績一直位居全省前列,是全國首批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地級市。為進一步滿足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多元需求,南通深入推進教育現代化市級示範區建設,積極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均衡、深化職教高教產教融合、促進社會教育全麵發展。
記者: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南通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麵,有哪些主要舉措?
徐惠民:南通始終把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的重要任務,針對農村人多地少、田塊零散等問題,正大力推廣新型合作農場模式,既能提升農民收入,又能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目前已擴展到220多家。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今年爭創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化整體推進示範區。大力推進農業產業聯盟建設,促進產業深度融合,形成“農業+”多業態發展態勢,叫響南通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去年,南通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03元,增長8.6%,增速持續快於GDP和城鎮居民收入。
記者 顧雷鳴 陳炳山劉誌斌 陳 明 徐 超 賁 騰
評 論:
領跑衝刺,要有一股子勁
在長三角乃至全國發展版圖上,南通以江的豪情、海的氣度一路追江趕海,其高質量發展成果和態勢,成為多方關注熱點。除去獨特的區位“地勢”、多重國家戰略交彙的機遇“形勢”,人們聚焦更多的,是這裏滿城激發的“狼性”。
何謂“狼性”?通俗地講,就是領跑衝刺的一股子勁。
爭當“頭狼”,敢與“優等生”較勁。南通經濟實力連續多年穩居全省第四,挺進“萬億俱樂部”隻差“最後一衝刺”。但南通不甘心當江北老大,明確提出:跨過長江找對手,向“經濟優等生”對標看齊,以開放的胸懷學習蘇南,以比肩的膽氣追趕蘇南,既做大總量,更要對照先進地區比均量、比質量,全力挺進全省第一方陣,真正當好全省“一個龍頭、三個先鋒”,擔當“江蘇未來新增長極”使命。
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三個“確保”,是南通確定的年度目標,要衝刺成功,個個不易,特別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不少人對實現目標心生疑慮。形勢最嚴峻的時刻,南通明確“決不能因為疫情幹擾,就對既定目標打折扣”。全市黨員幹部聞令而動,與時間賽跑,和困難較勁,全力推進複工複產,把發展的節奏拉上來。一季度,南通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名列全省前茅,為年底衝線前“最後一躍”積累了勝勢。
舉一綱而張萬目的巧勁。站在全省、長三角乃至全國的大棋局上自我審視,南通明確“全方位融入蘇南,全方位對接上海,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總體思路,創新將區位優勢、增長潛力轉化為發展動能。聚焦項目這個對衝經濟下行壓力的關鍵抓手,南通大抓項目、抓大項目,係統破解資源供給、政策配套、服務保障等難題,在手在談及簽約注冊的百億元以上重特大項目達25個,年度省級重大項目數全省第二,為穩增長築牢“壓艙石”。
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狠勁。目標路徑確定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衝刺跑道上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迫切需要一批敢於和善於攻堅克難的“爆破手”。南通市委明確提出,要大力培養“敢爭第一、勇創唯一”的“狼性幹部”,以舍我其誰的使命擔當,豁得出、頂得上、靠得住,做到“困難再多不畏懼、壓力再重不低頭、挑戰再大不退縮”。
江風起時千帆競發,海潮湧處奮楫爭先。高質量發展的賽道沒有終點,跨越全麵小康裏程碑,南通將以起步即衝刺的姿態,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爭當領跑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