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的年輕人來說,城市喧囂熱鬧,千姿百態的高大寫字樓裏懷揣著無數人的夢想。但在江蘇省丹陽市,有這樣一群“留守青年”,他們懂農村、諳農業、知農事,他們選擇深深地紮根在農村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用奇思妙想和科學技術帶動鄉村振興。
薛佳:“我的根在農村!”
“以前我覺得農業種植非常辛苦,不僅麵朝黃土背朝天,還不受人尊敬,麵對質疑,我也會有迷茫和動搖。”江蘇省丹陽市導墅鎮東河村綠佳瓜果農場的農場主薛佳坦言,勞作的辛苦、親戚朋友的不理解、社會上對農民這個身份的有色看法曾給他帶來不小的困擾,但對農業的熱愛讓他一直堅持,他堅信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農業之路。
就這樣,薛佳勇敢卸下一名大學生所擁有的榮譽和驕傲開始創業,編織著薔薇藩籬,給自己留下一片淨土放飛夢想。種植中,薛佳堅持采用純有機肥的種植方式,結合他在學校中學到的專業知識,第一年種植的甜瓜一炮而紅,得到了廣大村民的點讚。現在,薛佳擴展了草莓、小番茄等種植品類,銷售情況令人驚喜。
“中國當下最缺少的就是現代化的農民,而現代化的農民就是要從我們這一代慢慢培養起來。”薛佳的父親薛玉方也在兒子的堅持下看到了農業發展的前景,開始和兒子共同“守護”這15畝土地上的“心血”。“以前總說‘跳出農村萬丈高,幹啥都比種田好’,但在兒子的堅持下,我願意支持兒子的事業。”
陳芸:90後“女漢子”甘當“農二代”
每年水稻收獲、小麥播種的季節,在江蘇省丹陽市陵口鎮文正家庭農場,一個年輕的女孩就會熟練地駕駛著收割機進行水稻的收割工作,她就是陳芸,一個90後的年輕“農二代”。相貌清秀的她與農民這個職業顯得格格不入,隻有那手上厚厚的老繭能讓我們相信,她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陳芸出生於農民家庭,從小對農村就有著不一般的情感,到如今,陳芸從事農業生產已經近10年了。在從事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她慢慢地對農業規模經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僅把農場200畝的小規模經營拓展到了如今1000多畝的規模化經營,還做到了效益翻番,管理起來也更加如魚得水。
大大咧咧的陳芸幹農活是一把好手,但也有“秒變”談判高手的本領,談合作也頗為老練。陳芸經常外出與各大企業進行對接,在她的積極推廣下,農場中出產的新米在江蘇常州、無錫、金壇等地的企業中供不應求。
“農民靠著自己勤奮踏實的勞動養家,是最了不起的人,我永遠以我是一個農民的身份而驕傲。”陳芸表示,在腳下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機械化、科技化種糧大有希望,她堅信,作為年輕一代的新型職業農民可以大展身手,實現自己的夢想。
賀春:在農業種植中愈挫愈勇
江蘇省丹陽市導墅鎮賀春源家庭農場的梨農賀春是一位大學生,他曾在大城市打拚,但浪潮過後,他選擇返鄉將自己的夢想植根於鄉村土壤。
作為一名90後大學生創業者,賀春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他說:“我大學畢業那年正好碰上國家號召大學生下農村,為響應國家號召,也為實現自己的種植夢,我開始規劃種植果樹。”
5年前,賀春在導墅鎮流轉了近70畝土地,專門聘請了技術員進行種植方麵的指導,自己也努力學習栽培知識,主要種植翠冠、翠玉和黃花三個果梨品種。賀春的創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起初,他將梨樹幼苗栽植下地後,因為沒有及時圍上護欄,梨樹苗被偷了近千棵,損失較大;有一年暴雨淹了梨樹,損失嚴重,更是給了賀春一次巨大的打擊;為了修建冷庫保存鮮梨,賀春愁得多少晚輾轉難眠……
在種植上,賀春總是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路,更有著常人所沒有的毅力和堅持,從象牙塔中脫離出來,轉身投入到艱辛勞累的種植業,他從未有過抱怨,遇到問題總是積極地去麵對。“要把創業的夢想變成現實,跨出的每一步都不輕鬆,但努力之後才能看到希望,隻有抱著堅定的決心,才能在遇到失敗後重新站起來。”賀春雖一路在坎坷中前行,卻也在挫折中不改初衷,堅持本心。
賀春種植的果梨皮薄核小、口感好,廣受客商歡迎,在常州和上海等地銷售火爆,完全不愁銷路,並注冊了“樸玉”牌商標。如今,賀春正積極打造電商平台,打算通過網絡將自己種植的果梨推向更廣的市場。(丹陽市融媒體中心 丹陽市農業農村局魏郡玉 石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