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躍起,迅速紮進草叢叼出一隻田鼠,6月10日,在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村一處田埂上,記者目睹了黃鼠狼獵殺田鼠的全過程。而這樣的場景,對村民們來說司空見慣。“山上猴王歸位,空中老鷹飛翔,水中大鯢戲水,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調研發現,我們稻田裏有130多種動物,比隔壁村高6倍。”戴莊村黨委書記姚偉超興奮地說道。
地處茅山革命老區的戴莊村曾是鎮江最窮的村莊之一。2002年,剛從鎮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崗位上退休的趙亞夫主動請纓來到這裏,提出發展有機農業、創辦村社合作型農民合作社的想法,戴莊村一躍成為當地有名的富裕村,201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31000元。2018年,省政府辦公廳發文要求全省學習戴莊經驗,而戴莊經驗也在不斷創新變化。“合作社統分變化、經營主體變化、職業農民收入結構變化、市場銷售驅動變化、可持續發展方向變化,這就是戴莊村持續發展的五大變化。當年收入能達到10萬元,職業農民就是有前途的職業。”“最美奮鬥者”趙亞夫總結道。
——合作社統分變化

在一片綠油油的稻田裏,59歲的李文美正彎著腰拔草。“這一片都是我家承包的,10多畝。”李文美說,田裏種的是越光有機水稻,村裏已經連續13年不用化肥農藥,“我們承包戶負責拔草、用水等三方麵七項作業,每一項都有質量監督員打分,年底按分數拿錢。”
承包戶隻負責田間管理,育秧、插秧、收割、有機肥施肥等農機作業,則由合作社的農機服務站負責,這是戴莊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新變化。2006年成立以來,合作社一直尋求統分結合上的平衡點。最初合作社總攬全局,根據承包畝數給社員發錢,但社員積極性不高,實際畝產也低,後來按照實際產量算錢,一斤稻子3.5元,可結果產量上來了,水稻品質卻下降了。如何在保質保量的前提下,讓種田的農民在地裏“挖到金子”?從2017年起,合作社將水稻田間管理分成若幹作業塊,按百分製給承包戶工作打分,徹底杜絕偷施化肥農藥的情況,水稻品質產量都有了保障。
——經營主體變化
“最初社員都是獨立的經營個體,現在則變為合作社是經營主體,承包戶受合作社委托種田,這是經營主體上的一大變化。”姚偉超介紹,隨著經濟發展,戴莊村的勞動力轉移也在加快,最初全村近700戶農民種有機水稻,到2019年隻剩130戶,其餘的500多戶全部轉向二三產。留下種地的農戶則成為適度規模經營的職業農民,今後半勞動力承包20-30畝,全勞動力承包50-100畝,每畝600元-700元的純收入也能讓他們安心在家種田。
——職業農民收入結構變化
身份的變化,讓職業農民有了更多的致富空間。李文美告訴記者,她一年在田裏忙的時間,加在一起也就半個月,其他時間她都去村裏養殖和種田大戶那裏幫工,一天100元。“不比外出打工差,還能照顧家裏。”李文美喜滋滋地說,加上承包有機水稻田,一年下來有3萬多元純收入。
——市場銷售驅動變化
句容市鳳華家庭農場負責人陳玉華是種田大戶,不僅承包了280畝有機水稻田,還開辦了農機植保合作社,雇傭了20名幫工。然而陳玉華坦言,2014年自己剛種有機水稻時並沒有掙多少錢:“那時候產量低,一畝也就三四百斤,為了保本價格就要上去,但市場競爭力下去了。”

怎樣打開市場銷路?趙亞夫經過思索,決定利用科技力量打破銷售的瓶頸:產量上來了價格自然能下來,大米好賣了農民的腰包自然能鼓起來。從去年起,戴莊村試種越光雙季再生稻,即首次收割稻穗後留下30厘米的稻梗繼續灌水、除草,長出新稻穗後再次收割,畝產提高近一半。新米8月中旬上市,後季米口感更好,終端零售價也由每斤30多元降至10元多一點(日本進口每斤48元),批發就更低。今年,趙亞夫帶領團隊實驗稻穀抽穗時期補種技術,預計每畝能增收200斤。“畝產能到1100斤,大米市場價能降到每斤7-8元,這樣種田的農戶不吃虧,市民也能吃上優質大米。”趙亞夫笑嗬嗬地說。
——可持續發展方向變化

戴莊村的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怎樣讓紅火的日子持續下去?經過思索,戴莊人決定培育生物多樣性,走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厚俊家庭農場負責人汪厚俊嚐到了可持續發展的甜頭。他家100畝的果園裏,甜柿樹和碧根果樹下長滿了黑麥草,200隻大白鵝、上千隻蘇禽雞在草叢中追逐覓食。“這些草都是去年9月底特地種的,種這個草有四個好處,一個是以草除草,抑製雜草;第二個是有草就有蟲,給散養的雞鵝提供食物;第三個是可以給自己養的100頭羊、40頭老母豬作飼料;還有一個是疏鬆土壤,腐爛了可以用做肥料。”汪厚俊告訴記者,別看自己養了這麼多牲畜,種了這麼多果樹,請的幫工卻不多,除了父母,長期工僅3個,去年毛收入過百萬。
原來,汪厚俊的家庭農場形成了一個生態圈:益蟲吃害蟲,散養的雞鵝吃害蟲,省去了給果樹打農藥的環節;散養的雞鵝不需要喂食,產生的糞便是天然的肥料,省去了喂食施肥的環節。“家家都是如此,全村形成了大生態圈,產出的農產品都是天然綠色食品,賣得也好,是南京盒馬生鮮定點基地。”汪厚俊說,友好地善待大自然,大自然也會有好的回報給你。
戴莊村把全村的山水田林湖草看作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按地貌類型進行適宜的生態農業布局,整合建設農牧結合的生產體係,推廣生態農業新技術,發展有機農業,長年不斷致力於培育生物多樣性,修複受到破壞的農業生態係統。戴莊村及其周邊,已有8500多畝農林用地采用了生態農業新技術,其中生態林4000畝、有機水稻3000畝、有機果茶菜1500多畝。常年鳥語花香,水質清澈達到1級,空中鷹類飛翔,林間野豬、蟒蛇出沒,近幾年還發現野生獼猴及娃娃魚。戴莊村也先後獲得“全國最美休閑鄉村”“全國文明村”等榮譽稱號,被環保部核定為“有機食品基地”。
記者 董超標 錢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