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圖片_20240612174802.jpg
百村調研行 | 做強“農”做活“+”做出新 鹽城鄉村“秀”出幸福成色
2020-06-18 22:16:00  來源:新江蘇·中國江蘇網  
1
聽新聞

夏季的清晨,桑園是最忙碌的戰場。陳風群被“淹沒”在肥碩的桑葉間,他正抓緊采摘,家中的蠶正等著一天裏最新鮮的美味。在射陽縣特庸鎮王村村,像陳風群這樣的蠶農一刻也閑不下來,除了栽桑養蠶,桑苗嫁接以及桑茶、桑葚酒、蠶絲被加工等圍繞桑蠶可做的事越來越多,傳統產業在這裏煥發出新的生機,蠶農們也越忙越有奔頭。

產業強、生態美、農民富,行走在鹽城的鄉村阡陌,新型農村社區讓農民住上了好房子。環境好,氣象新,而更多的“農業+”文章正在鹽阜大地上被書寫,“讓農業成為最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最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如今,這一美好願景正在鹽城鄉村逐步成為現實。

“農活”升級,新農人家門口賺錢

梅德鍾是東台市三倉鎮蘭址村種植大戶,53歲的他有著20多年的西瓜種植經驗。“甜蜜”的事業給老梅帶來可觀的收入,去年,老梅70畝地淨收入60萬元。在他的瓜田裏,幫工村民月入7500元,和口袋一同鼓起的,還有大家發自內心的富足感。

人努力、天幫忙,日子篤定不會差。西蘭花收獲季,響水縣南河鎮昌盛村村民張耀生忙得腳不離地。“160畝西蘭花,每畝可收2000斤,我現在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從田埂小道上拖著一車西蘭花,張耀生風塵仆仆。除了西蘭花,老張還種了140畝西瓜。忙碌總有回報,去年,老張純收入50萬元。跟著他,村裏20多位村民也“有事做,有錢賺”。

從過去以稻麥為主的傳統勞作,到今天種瓜栽花,許多村民在家門口幹起了新農活。產業旺盛,不僅幫助解決村裏剩餘勞動力,還帶動村強民富。

射陽縣特庸鎮王村村以種桑養蠶聞名,7500畝耕地上,桑園就占7000畝,全村1240戶村民,蠶農就達1100戶,大戶300餘戶。這兩年,王村村對栽桑養蠶、桑苗嫁接產業進行“深加工”。建生態蠶房、桑茶廠、果桑大棚、桑苗嫁接中心等多維業態,發展蠶絲被、桑葚酒、桑葉茶等產品,讓“一棵桑”更加“枝繁葉茂”。村民徐雲在村裏收購蠶繭後,將其製成蠶絲被在電商平台銷售,利潤翻倍。

創業奔小康的路上,村民從不“孤單”。49歲的熊安東是鹽南高新區黃海街道耿夥村村民,20年前,熊家開辦了一家超市。創業之初,街道幫助熊安東辦理無息貸款,並減免超市房租,助他度過了最困難的創業期。“現在超市年營業額600萬元,一年能為國家創稅8萬元。”

農房改善,新生活熱氣騰騰

行走鄉村,每到一處,“看房”都是重頭戲。在鹽城,作為百姓最關切的民生補短板項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正如火如荼,新家園拔地而起,新生活熱氣騰騰,新農村美不勝收。

走進王村新型農村社區,小橋流水、白牆黛瓦,灰白色的徽式田園建築,還原農村風貌,白色的蠶繭形路燈,“亮”出了王村特色。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之初,王村村不僅改善了房屋和社區配套環境,還在社區北側集中修建蠶房,為蠶農提供便利,惠及全村50餘戶。

在建湖縣恒濟鎮建河村,因為傳統的玻璃加工產業就建在村上,全村60%的村民是留鄉創業就業的青年人。因為“單位”離家近,“下了班走幾分鍾就到家”是村民的生活常態。在新落成的新型農村社區,新植的苗木一路成景,新家園新環境,標準籃球場開啟了年輕村民們新生活。傍晚,從流水線上回到家的村民三五成群徜徉在社區綠地公園,勾畫出一幅休閑和諧的鄉村圖景。

配套齊全的生活服務設施,讓濱海縣東坎街道新安村村民倍感安心。黨群服務中心、農民休閑廣場、農民文化活動中心、新安農民大舞台等公益設施一應俱全,75歲的鬱步生感歎“如今生活幸福,老有所樂,吃穿住行都不用擔心,子女對我們的唯一要求就是保養好身體。”

“新安新村新型農村社區一期二期共445戶,現已全部入住。目前,三期正在建設中。”新安村黨總支書記祖道來說。讓村民都住上好房子,在幸福家園的建設上,新安村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歇。

農旅加持,新農村多了亮點

農業旅遊成為鹽城鄉村經濟發展路上的“人氣”選項,不少鎮、村以發展現代農業帶動鄉村旅遊的方式來增收致富。大豐區大中街道恒北村,近些年闖出了“名堂”,以“早酥梨”為招牌,八屆“恒北梨花文化節”加持,讓恒北鄉村遊集聚人氣。村裏不少村民還利用自家農房做起了農家樂。2014年,村民張德清將新建的房屋裝修成帶有六間客房的農家小院。去年,這家名為梨香小築的民宿為張德清家增收四五萬元。

“永不分梨”酒、梨幹、梨酵素、全梨宴;梨木梳、梨園戲曲、書畫攝影.......在恒北,“一隻梨”就這樣被“吃幹榨盡”。恒北村黨總支書記李曉霞認為,有關梨的一切,都是恒北村產業鏈上不可小視的元素。在梨文化的帶動下,錦繡果園、恒北非遺文化產業園、本場人茶館為特色的遊玩項目也應運而生。2019年,恒北村共接待遊客32萬人次,僅旅遊一項收入就達到1200萬元,人均增收1500元。去年,已投資建設3年的恒北原鄉溫泉項目一期對外開放。“溫泉旅遊業填補了恒北旅遊產業鏈上的空白,擴展了恒北村的旅遊板塊。”李曉霞說。

位於新興鎮新場村的金百彙家庭果園是一個集遊園觀賞、科普文化、休閑品嚐、農耕體驗於一體的大型果品采摘園,果園裏的玫瑰花香火龍果四季開花,全年有果。沒有了季節限製,果園內一年四季都有遊客“聞香而來”。

鹽都區郭猛鎮楊侍村的生態農家樂至今已開張4年多,地理位置優越,離景點近,人流量也多。44歲的王根巧是農家樂的老板娘,農家樂開張之前,她在蘇南一家飯店打工。後看到家鄉楊侍村旅遊發展步伐加快、旅客不斷增多,於是王根巧回鄉開辦農家樂。2019年,農家樂年收入30萬元左右。“村裏還有13個家庭農場,在這些農家樂、農場打工的村民年收入都在1.8萬元左右,最大程度地解決了在家村民,特別是70歲左右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楊侍村黨總支書記成正銘告訴記者。

緊緊依托鄉村固有的綠色產業,不斷做強“農業+”文章,農業鏈條被拉長,產業更具韌性和生命力,為未來的鄉村發展注入更多可能。

記者 卞小燕 張文婧 華鈺

標簽:
責編: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