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宿遷市宿豫區城區出發,沿S324省道車行20分鍾後,見到一條寬6米的水泥路向南延伸,關廟鎮水漢社區展現在記者眼前。
“這條路叫‘小康路’,可以直達鎮區,是區委劉書記2016年掛鉤幫扶水漢社區後修建的,也是她起的路名。”水漢社區黨支部副書記陳法武介紹說,以前隻要一到下雨天,村民們便出不了門,周邊的人稱水漢村是“蝸居村”。
陳法武說的劉書記就是宿豫區委書記、宿遷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劉海紅。2016年,劉海紅掛鉤幫扶當時的省定經濟薄弱村水漢村,多次調查走訪後,確立“優居、強村、興產、富民”思路,融合推進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3年多來,社區集體收入從原來不足10萬元,增加到去年底114萬元;全村115戶467名建檔立卡低收入村民去年底全部脫貧;村人均年收入超2萬元。水漢村還先後獲批全省首批生態文明建設示範村、全省綠化示範村居,並被宿遷市委市政府表彰為全市脫貧示範村居。
“以前,我們祖孫三人住在3間瓦房裏,屋外下大雨,屋裏下小雨。”曾經的建檔立卡低收入戶施秀英,對現住的兩層小樓很滿意:“這輩子沒想到能住上這樣好的房子!”
年過七旬的施秀英帶著兩個上小學的孫子生活。2016年,劉海紅調研發現,該村農房大多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居住條件差,空置率高,於是決定啟動整村搬遷集中居住區建設,分兩期建設新農房155套,基礎設施配套“五通八有”,建起黨群服務中心、扶貧廠房等。一期新農房建成後,施秀英家用上搬遷綜合補償,沒花一分錢搬進160平方米的新房。
水漢社區下轄13個小組,共有824戶,建檔立卡115戶低收入農戶中,一般貧困77戶,五保戶10戶,低保戶28戶。2018年,該村155戶搬入新房,其中包括34戶建檔立卡低收入戶,他們入住後還享受社區水電等各類補助政策,其餘搬遷農戶進城入鎮購買商品房。
“幸虧有政府的扶貧政策,我不僅撿回一條命,還能打工賺錢。”在水漢社區的疊袋廠,正在忙碌的謝開榮對記者說。
早些年,一些低收入戶生了病胡亂就醫,甚至不治硬撐著。原患有心髒疾病的低收入戶謝開榮就是如此,因為沒錢,一直沒去大醫院檢查,隻在一些小醫療機構進行簡單治療,身體每況愈下。宿豫區對居民健康進行調查摸底後,深入實施健康扶貧工程,全麵提高貧困人口健康水平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能力。2017年,宿遷市中醫院等大醫院抽調專家成立醫療小組,上門為該社區所有低收入戶做檢查,並根據檢查結果,現場會商製定治療方案。謝開榮被送到宿遷市中醫院治療,住院期間全部治療費用合計4954.12元,根據當時的報銷政策,新農合報銷1500元,剩餘近3500元自費部分區裏通過各種渠道幫助協調解決。
5月10日,在水漢社區衛生室,患有癲癇的村民張波接受體檢並領取當月的藥,“長期服藥,每月花300多元。政府出台慢性病免費服藥的好政策,幫我解決了大問題。”今年,張波還被納入低保,每個月可領取生活保障610元和護理費用80元。家中兩個小孩上學,可享受區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子女每人每年1500元的貧困助學金,並有校車接送。
沿著“小康路”前行,居民集中居住區、扶貧廠房、多肉植物工坊等分布在道路兩側,連片套養的4000畝小龍蝦養殖基地一望無際。
“這小龍蝦是青殼蝦,殼薄肉多,好吃!”曾經的低收入戶、如今的養殖大戶劉新洪和工人們忙得腳不沾地。4月下旬開始,龍蝦打撈進入旺季,每天近1000公斤龍蝦通過“小康路”運往全國各地。
水漢社區稻蝦共作合作社負責人高行其介紹,村裏采取“支部+合作社+農戶”運作模式,吸納帶動有創業意向的低收入戶依托合作社創業,沒有創業能力的低收入戶通過獲取土地流轉收益、勞動報酬和入股分紅等,實現增收脫貧。如今,全村小龍蝦套養項目直接帶動全村及附近村莊600餘戶群眾增收致富。
記者 徐明澤
通訊員 沈晶晶 錢 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