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圖片_20240612174802.jpg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常州“拍了拍”陝西安康:技術+資金+項目助力打贏脫貧攻堅硬仗
2020-06-19 18:16:00  來源:常州日報  
1
聽新聞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最後一年,2020年安康市10個貧困縣(區)全麵脫貧,近幾年共有45.39萬貧困人口共同奔上小康路,如期完成脫貧攻堅戰任務。

這個消息,讓遠在千裏之外的常州人民為之動容,打贏這場勝仗,來之不易。24年來,常州一批批援陝人員,告別家鄉遠離故土,帶著技術、資金、項目奔赴秦巴大山最深,與安康人民一起展開一場持久的脫貧攻堅戰役。多年來,常州幫助安康建設城鄉基礎設施、提升人居環境、發展特色產業、提高醫療衛生水平。

“安康市是陝西省貧困麵最廣、貧困人口最多的市,安康市的順利脫貧離不開常州24年來的幫扶,我們從各個方麵都能感受到這種真心、真誠、責任。”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安康市委書記郭青曾這樣動情地說。

毛絨玩具產業從無中生有到可持續發展

3月26日,安康漢濱區洪山鎮太吉社區新偉泰毛絨玩具車縫車間建成運行,這是當地近期新建的第三個毛絨玩具社區工廠,吸納40名貧困群眾就業。

截止3月底,安康市新社區工廠複產共計527家,複產率占上年度末89.78%。毛絨玩具企業複產共計251家,複產率占上年度末81.49%;新社區工廠和毛絨玩具企業累計複工13739人,其中貧困勞動力3944人。

“有了新社區工廠,可以說一人進廠,全家脫貧。”安康市漢濱區譚壩鎮黨委書記陳康玲高興地說。

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使安康市成為陝西省易地搬遷的源發地。從開始的避災移民搬遷到生態搬遷再到後來扶貧搬遷,安康市累計建設易地搬遷安置區1364個,搬遷群眾26.84萬戶、94.1萬人。

如何讓這批麵廣量大的搬遷群眾能夠“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是壓在常州和安康兩市人民心頭上的重石。

“在建設安置區時,我們就建有社區配套用房,這些房子之前大部分都空著,造成資源浪費。”安康市人社局調研員劉應祥介紹說,另一方麵,大量搬遷到城市的農民變成市民後無事可做,尤其是近5萬名留守婦女,無技術、文化低、人員多。與此同時,東部地區勞動密集型企業招工難的困局多年難解,產業轉移願望強烈。

“安康可以把移民安置社區作為承載地,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具體以毛絨玩具為主導,建設‘新社區工廠’,把農民變成產業工人,產業無汙染、就業容量大、入職門檻低,還可迅速帶動脫貧。” 時任常州工作組組長戴胡爽說。

一個月後,常州工作組向安康市政府提交《關於搶抓中國毛絨玩具產業轉移機遇 打造中國(安康)創意玩具之都》專題報告,提出以小玩具帶動大產業,讓產業扶貧更精準。此後,安康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打造“中國毛絨玩具文創產業新都”目標。在常州工作組的參與和支持下,安康市相繼出台了《關於培育和發展新社區工廠的實施意見》《促進毛絨玩具產業集聚發展打造安康新興支柱產業若幹措施》《安康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毛絨玩具文創產業發展打造安康新興支柱產業的意見》。2018年又製定和頒布了全國首個《新社區工廠地方標準》,在新社區配套建設標準化廠房,與居住樓相對分開,以保證安全、減少擾民、便於管理。一係列文件政策,從體製機製上,支持和推動安康毛絨玩具產業的發展。

離家近、門檻低、收入穩定、月月有錢賺,群眾都說“這是個吹糠見米的產業”。

在鬆壩緣標準化廠房裏,一組組長朱同雲帶領年輕一些的組員,幹著廠裏比較複雜一點的工序,她每天步行10多分鍾上班,月收入3000元右。

家門口的產業吸引了不少外出打工的人。46歲的徐家菊進廠時,3個孩子都在讀大學,交不起學費。“我小學畢業,沒什麼文化,聽說家鄉建了工廠,我肯定是想回來幹啊。”她說,就近就業,一方麵可以掙錢養家照顧老人,一方麵可以料理家務,挺好。如今,她每個月可以掙2000元左右。

從2017年12月28日第一家毛絨玩具工廠建成投產,到現在全市建成投產200多家;從2018年1月23日誕生了安康曆史上第一隻毛絨玩具,到現在安康成為日產能20萬隻的毛絨玩具重要加工基地。通過毛絨玩具新社區工廠,安康實現了“樓上居住,樓下就業,一人進廠,全家脫貧”,使得。

2019年8月份,受補貼政策調整影響,全國一批小而散的扶貧車間和社區工廠發展困難並發生關閉。為促進毛絨玩具產業可持續發展,常州工作組根據勞動密集型產業必須規模化的發展特點,在旬陽等縣區探索推行了“1+X”毛絨玩具新社區工廠發展模式。以旬陽縣為例,該縣分別在旬陽南區、北區、東區設置1家總部,每個總部輻射各區發展X個分廠。目前,旬陽縣3個總部三足鼎立,16個分廠合理分布,經營情況良好。常州工作組通過各縣區聯絡組逐步在全市推廣。“1+X”毛絨玩具產業發展模式,在2019年陝西省脫貧攻堅表彰會議上獲得省委書記胡和平充分肯定,並在去年國家東西部協作考核中作為優秀案例上報。毛絨玩具文創產業真正成為了安康發展最快、帶動力最強的新興產業、扶貧產業、富民產業、主導產業。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24年的對口扶幫,在常州安康這兩座相距遙遠的城市之間建立了割舍不斷的情愫。山城的道路寬闊起來,產業興旺起來,人民的日子紅火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曾用“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句通俗易懂的話來表明黨中央對“老鄉”在致富奔小康中的關鍵地位。

安康市漢濱區壩河鎮伍灣村的“老鄉”崔世滿,是鴉鴿山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長,在蘇陝扶貧協作資金的大力支持下,他不僅個人先富起來,還帶動帶動更多的“老鄉”實現脫貧。

3月20日,崔世滿駕駛著農耕機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忙碌著。伴隨著機械運轉的轟鳴聲,不到一會兒功夫,便沿著長長的田地打了一個來回。“利用疫情有所緩解,我們抓緊時機,為今年的紅薯種植打好基礎。”他說。

苦出身的崔世滿,是伍灣村地道的農民。16歲就遠赴新疆打工,先後在建築工地幹過小工、在礦山采過煤、在超市當理貨員、在飯店當服務員、在公交公司當過司機、承包過公交線路營運業務。通過數年在外闖蕩打拚,崔世滿開闊了眼界,學到了本領,積累了經驗,挖到人生“第一桶金”以後,他決定回鄉創業,幫助群眾共同致富。

2008年,崔世滿回到家鄉壩河鎮,瞅準鄉村客運這個“發財路”。7年時間,他和客運司機共安全運送旅客88萬人次,方便了群眾進城辦事,同時也積累了一筆財富。

如何讓更多的農民擺脫貧困?看著因外出打工而無人耕種的土地荒在那裏,崔世滿心裏有了大膽的想法。經多方學習考察,決定盤活閑置的土地,帶領村民發展綠色循環農業。“漢濱區鴉鴿山種植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把紅薯作為農民脫貧致富主導產業。隨後,他又投資300餘萬元,在伍灣村建起紅(紫)薯粉條加工廠、開辦養豬場,采取“黨支部+加工廠+合作社+貧困戶”辦法,采區土地入股的方式,發動村民種植紅薯發家致富。同時,建立起了種植、加工、銷售、養殖一條龍綠色循環產業鏈,助推農民增收致富。

高生文家裏有5畝多地,加入合作社前就是看天吃飯,來自土地上的收入除去成本後基本為零。2018年,他家以5畝多地入股,一年分紅就有8000多元。去年,高生文反過來向崔世滿承包了15畝土地,合作社提供種苗並統一收購紅薯,一年收入翻了兩番還多,達到4.7萬元。

“紅薯是我們家的‘金疙瘩’! 老崔是個我們脫貧致富的領路人!他讓我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高生文激動地說。

近年來,崔世滿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園區務工、訂單農業四種途徑,帶動117戶貧困戶420人脫貧致富,戶均增收2928元,人均增收813元,最高的貧困戶年增收4萬餘元。

據統計,近兩年來,安康市累計實施蘇陝協作項目860個,總投資83億元,安排蘇陝扶貧協作資金12.04億元,其中2017-2018年項目已完成投資47.8億元,完工項目315個,帶動貧困人口增收5.9萬人。

智力支持照亮小康路

在援陝隊伍中,教育、醫療、農技三支專業技術人才為當地脫貧攻堅提供智力支持。特別是白衣天使們,奔走穿行在秦巴山區,他們帶著多年治病救人的經驗和先進的醫療設備,為安康百姓解除病痛,同時在醫院管理、特色專科建設、技術提升、人才培養等方麵全力給予幫助和支持,大力提高當地的醫療衛生水平。

武進人民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劉俊就是援陝工作組的一員。“3月13日,我就在常州安康援陝工作組的統一安排下返回安康,一來就做了10多台手術。”劉俊說,他參與的漢濱區第三人民醫院新建綜合住院樓重點科室建設項目也在3月26日通過安康市衛健委組織的專家評審。

“劉老師,我們剛收到危重患者需要手術,希望您能盡快趕到!”每次一接到電話,劉俊都會第一時間奔赴臨床一線,實施救援工作。

“我就住在醫院裏,有需要隨時叫我,我隨叫隨到!” 劉俊依然記得,去年9月他第一天到漢濱區第三人民醫院時說過的第一句話。

劉俊入駐該院骨科以來,他親自上台、指導手術,並開展多個新項目新技術,手術病人明顯增多。患者石某在國慶節在高速公路遭遇重大車禍,全身多處骨折,腰椎爆裂性骨折脫位、脛腓骨下段,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劉俊和團隊一起經過兩次手術給他進行骨折內固定,出院時石某特意送來了錦旗表示感謝。患者王某常年在外打工,一天腰腿突然疼痛,此後雙腿麻木無力,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經過劉俊手術後,8天他就重新站了起來。

治病救人隻是一方麵,如何真正把醫療技術和先進理念留在漢濱區第三人民醫院?把“輸血”變為“造血”?這是對口幫扶工作要解決的問題。

劉俊和一起援陝的專家一起充分發揮專業技能和自身優勢,幫助醫院大力提升醫療技術水平和醫療服務能力。運用多樣化的形式,在科室舉辦學術講座、開展業務學習培訓,在醫院舉辦“授課月”活動,將武進的醫療理念、前沿先進醫療技術、管理模式注入區三院,促進診療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的提高。

在恪守本職工作的同時,他還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奔波在脫貧攻堅一線。多次隨院領導下鄉扶貧調研,參加慈善捐款,組織團隊在鎮、村多次開展“守初心,擔使命”義診活動,前往敬老院看望老人等,努力在為“健康扶貧”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實地采訪中,劉俊告訴記者,來援陝工作前,他也曾擔憂過。上初三的女兒正處在要緊時期,年邁的母親剛動過一次大手術,家中大大小小的事都不能顧上,但是全家人的支持給了他最大的動力,也是他援陝之行的堅強後盾。去年底,嶽父因病住院,不能在老人身邊盡孝讓他備感歉意。但是,他不後悔,在全國打贏脫貧攻堅的這場硬仗中,各條戰線,都有無數的人與他一起並肩戰鬥,劉俊並不孤單。

多年來,援陝掛職幹部把時間、精力和青春都留給了安康人民,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澆灌出兩市友誼之花。(薑小莉)

來源:常州日報

標簽:毛絨玩具;產業;可持續發展
責編:苗津偉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