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群人,了解一座城;因為一群人,愛上一座城。
雙節假日的清晨7點,無論是豔陽高照,還是刮風下雨,年過花甲的張秀嵐已經開始忙碌起來,她做好最後的檢查準備工作,開始朝博物館出發。
這個長假,張秀嵐將在南京博物院、江寧織造博物館做好參觀遊客的引導、社教等服務工作。
張秀嵐
這個雙節長假,南京城中有成百上千人放棄休假,穿梭於六朝古都的各大博物館之中,義務為南京市民乃至全國各地的遊客服務。他們,就是這座博物館之城的“文博誌願者”。張秀嵐就是其中之一。
來到博物館的幾個小時的誌願服務中,張秀嵐可謂一刻也閑不下來:為前來參觀的遊客做好路線服務引導,確保博物館在長假大客潮之下仍舊可以井然有序;雙節期間博物館以經典與全新的諸多大展送上文博盛宴,在無法提供人工講解的情況下做好答疑解惑的服務,讓每一位遊客都能盡興而歸。
“所以我們必須對博物館中各個展覽的情況,文物的來曆、故事,重要文物的擺放位置等等,都要非常清楚。”張秀嵐告訴記者,看似隻是“死記硬背”的準備,其實背後有著大學問。
在“文博誌願者”這個陣容裏,張秀嵐可謂元老級。2013年江寧織造博物館剛剛建成之際,她就報名經過培訓、考試等前期準備,成為館裏第一批誌願者。從曾經服務於一線的人民警察,到現在在博物館中服務的誌願者,張秀嵐經曆了“大半年不敢開口”的狀態。“很多人了解南京,都是從博物館開始的。到博物館做誌願者才越來越感覺,不敢亂說。”張秀嵐說,在服務的同時誌願者們也不斷學習充實自己,“譬如向遊客介紹江寧織造博物館,不僅僅解讀織造文化,一座江寧織造博物館可以串聯起整座城的聯係,串聯起南京的曆史文化。”張秀嵐笑稱,她這是實實在在的“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江寧織造博物館誌願者z
因為一群人,了解一座城;因為一群人,愛上一座城。
六朝博物館誌願者
六朝博物館的這群誌願者,給自己取了一個動人的名字——“六朝青”。已經年近古稀但身體硬朗的羅建,在自己的堅持與家人的同意之下,在國慶假期堅持來到六朝博物館,成為博物館與大眾之間溝通的橋梁。“不追求名利,誌願者是南京曆史文化的‘形象窗口’,是一座博物館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將陳列的千年文物遺存、流淌的曆史人文氣息,都傳遞給大眾。”羅建告訴記者,六年來她與每一位“六朝青”一樣,將此當成一種生活方式,每年在博物館中義務服務近500個小時。以這種別樣的方式擴大南京的影響力,她樂在其中。
羅建
帶著滿腔熱情而來的不僅僅是張秀嵐、羅建這些年長的誌願者,南京城中更多年輕人也加入到文博誌願者的行列中來。剛剛走出校園工作不久的王金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她將誌願者服務融入自己一種新型的生活、娛樂方式,“來這裏不僅將自己所掌握的文博知識傳遞給大眾,也能認識不同的朋友,了解更多天南海北的文化。”
南京城中,有上千人因熱愛這座古都而相聚,因喜愛文博事業而堅持誌願服務。這個長假,他們依舊默默奉獻,在他們的口中,南京的曆史鮮活靈動起來;在他們的服務下,城市形象熠熠生輝。
南報融媒體記者 王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