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而如今,高樓鋼筋混凝土之間的左鄰右舍常常見麵不相識,群體間訴求各不相同,沒有交流導致居民間的矛盾時有發生。江蘇省鎮江市南山街道麵對基層治理的新情況,在1367戶近4000餘人的檀山社區以“睦鄰+”為抓手,以“家”文化為紐帶,通過“全域黨建”統領基層治理,引領文明創建,充分發揮黨支部的“磁石作用”,小區管理有了“文明新引擎”。

“議事製度”落地生根開花又結果
為了更好解決小區居民的身邊事,自2017年起社區便建立起居民“議事製度”,通過議事會吸納轄區內的熱心居民、物業能手、退休老師等人員力量,形成了“社區支部-片區-樓棟骨幹”自上而下的三級隊伍,小區物業規劃、居民生活矛盾都可以拿到桌麵上來,由居民議事會成員、片區長、業主代表、物業代表集體商議解決,真正實現了群眾的事情群眾商量著辦。
“請大家來開會,要解決紫檀小區4張室外乒乓球桌安置地點,還有小區內部道路電瓶車亂停亂放的問題……”在檀山社區辦公室,社區書記劉立新正現場主持居民代表議事會。
經過討論和舉手表決,居民議事成員、業主代表、物業代表,最終決定在7棟和6棟之間的紅星廣場上劃分出部分麵積,作為非機動車的地上停車場;在8棟的架空層內安置4張室外乒乓球桌,並派專人負責,製定相應的活動時間。居民李愛民深有感觸地說:“居民議事會代表是大家選出來的,代表居民的利益,真正辦實事,靠得住。”
在民主協商的基礎上,通過重大事項舉手表決,既整合多方資源,又兼顧到各方利益,“議事製度”讓社區在治理上實現了“柔性管理”,可謂一舉多得。

社區工作人員上門走訪群眾
“敲門大行動”和諧社群關係
“咚咚咚!”檀山社區殘疾戶李茂喜家響起了敲門聲。來客是社區工作人員李愛國。“叔侄倆”談工作、聊生活,相談甚歡。“愛國常來看我,和自家人一樣親。由於身體原因,一直失業在家,多虧了愛國,幫我聯係了一個攤位點,方便我平時賣賣菜,解決了經濟難題。”
通過敲門行動,社區工作人員錢洪發敲開了居民錢永康的家門,幫助年事已高的夫妻倆辦好了房產證。社區工作人員郭琳琳敲開了居民袁來寶的家門,成為了困難戶袁師傅家的“社區女兒”,加微信、打電話,噓寒問暖,幫助袁師傅一家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2017年起,檀山社區按照走訪聽音、宣講答疑、解難辦事的要求,依托“三必到五必訪”的工作製度,主動敲開群眾家門,聽需求,看要求,做群眾“自家人”。
“敲門雖然是一個小行動,但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卻拉近了社區和群眾之間的親密度、融合度,有利於提升黨員幹部在群眾心中的滿意度,讓群眾信你、服你、親你。”社區書記劉立新說。

舉辦“睦鄰”納涼晚會
“好歌聚人心”培育家文化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耳熟能詳的歌詞陣陣飄入居民耳中,也唱進了居民心中,這是社區正在舉辦的唱紅歌的活動場景。
檀山社區黨支部以端午、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為契機,開展“睦鄰你我親,和美社區情”“解困幫扶,我在行動”等係列活動15場次,傳承與鄰為善的傳統美德;開展五穀貼畫、納涼晚會等群眾性活動10餘次,增進鄰裏交流;通過“線上+線下”的宣傳陣地,推廣社交禮儀、科普知識等,提升居民文明素養;組織評選“好婆媳、孝兒女、好鄰裏”活動,以身邊事育身邊人,營造出“睦鄰、崇德、樹人”的文明氛圍。
黨建引領下,睦鄰項目成為了服務鄰裏、凝聚人心、打造溫馨家園的文明新引擎。居民議事、敲門大行動、培育家文化……這些活動溫暖了民心,溫馨了家園,文明了小區,讓社區真正成為居民群眾身邊的解憂之地、精神之家、文明之家。(張曉波 郭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