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圖片_20240612174802.jpg
【大國小鮮@基層之治】江蘇揚中:從分田到戶到土地入股 ,鄉村麵貌大變樣
2020-10-06 20:59:00  來源:金山網  
1
聽新聞

分田到戶,緣於40多年前安徽鳳陽縣小崗村探索出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時代大潮推動改革,讓農民獲益;土地入股,則是“新時代”的產物,看上去是一種“回歸集體”,但煮飯的“米”已今非昔比。在江蘇省揚中市三茅街道興陽村,這樣的變化尤為深刻。幾十年間,村民朱一鳴就親身感受了這樣的“輪回”。

生態興陽 戴燁 攝

出社入社,掙著不一樣的“工分”

早晨7點30分,朱一鳴騎著電動車,前往村裏農地股份合作社的紅薯粉絲加工廠房,對生產設備進行維護,為不久後的加工期做好準備。隻需5分鍾,就能從家到達廠房,這和他過去幹木匠時的天天起早趕遠路相比,輕鬆了許多。

在廠房裏,朱一鳴一邊熟練地幹著活,一邊聊起了自己的故事。

“以前公社時期,在外做木匠一天掙1.3元,要交1塊錢給公社,換1個工分,不但辛苦還賺不到錢。”朱一鳴說,後來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自家分到了2畝田,不但能吃飽飯,做木匠的工錢也能自己留著,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時光荏苒。2014年,村裏辦了農地股份合作社,在外做工的朱一鳴又回到了村裏“上工”。但這一次他卻是積極主動的。“現在,我在村裏一年有5萬多元的工資,除了忙的時候累一點,平時很輕鬆。家裏的1.52畝口糧田和一些承包地也全部進了合作社入股,每年還在村裏能拿3600元分紅,都是給村裏幹活,但幹勁和心情那可不一樣。”朱一鳴笑嗬嗬地說。

朱一鳴今年62歲了。村裏安排這麼好的工作,不但能就近上班,還能方便接送孫子,享受天倫之樂,他深有感觸:真的是“幹活輕鬆錢不少,村裏家裏顧兩頭。”

興陽一角 祝紅衛 攝

從分到合,創造不一樣的土地價值

讓朱一鳴頻頻點讚的揚中市興陽村農地股份合作社,成立於2014年。但用興陽村黨總支副書記何光榮的話說,成立合作社也是“時代造就”。

“成立合作社的原因,還得從1982年的土地改革說起。”何光榮回憶道,那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公社勞作,不但人辛苦,吃不飽,勞動力都被“捆”在了公社裏,想外出務工都得給村裏打報告。

自從分田到戶後,不但解決了村民吃飯的問題,更刺激了村級工商業的發展。1983年,原朝陽村建起了186家小工廠和手工作坊,家家生產、戶戶冒煙,那些不幹企業的也出去跑供銷。

“幾年時間,村裏冒出了好些萬元戶。”興陽村黨總支書記陸廷餘說。村民腰包愈來愈鼓,但隨之而來的土地撂荒問題日益突出。1996年,村裏針對這一情況,開了10多場村民大會,最終決定將口糧田和責任田分離,口糧田每家每戶都要種,責任田則可以流轉。但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到了2010年,不少口糧田也出現了撂荒的現象。“我當時就決定,基本農田不能沒效益的荒在這,村裏得負起責任來。”2014年,村裏帶頭建起了農地股份合作社,將村民手中撂荒的土地以入股的形式納入合作社,並按照每畝1500元的價格進行補貼。

“目前,全村集體經營農產品麵積達1500餘畝,其中水蛭養殖基地100畝、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300畝、黑魚養殖基地100畝、山羊養殖基地150畝、果樹采摘基地400畝、商薯‘19號’紅薯種植基地300畝,形成了紅薯種植、銷售、深加工一條龍產業鏈。”陸廷餘笑著說,村裏加工出的“揚朝”牌粉絲先後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A級產品認證,通過“網絡化+實體化”“線下批發+線上零售”、網絡直播帶貨等銷售渠道,暢銷全國,年產生效益100多萬元。“村民通過土地入股,不但能拿到固定分紅,還能在合作社忙碌時來打工,一年能賺2000-3000元。”

從分田到戶到土地入股,興陽村的鄉村麵貌發生大變化:一棟棟鄉村別墅拔地而起;更多的興陽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形成了“集體得租金、農民得薪金”的良好格麵。

窺一村而知全市。據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鎮江全市農地股份合作社共有213家,土地入股,已成為鄉村發展、農民增收的有效方式。

從分田到戶到土地入股,看似簡單的由合到分、由分到合,“形式”相似,但本質迥異。“分”掉的是農民的苦與累,“合”來的則是他們邁上全麵小康的喜與樂。(周迎)

標簽:
責編: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