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漣水縣南集鎮500公斤“南集千張”直銷南京“柒件事”銷售公司,沭陽縣“虞美人”電商平台200筐綠殼雞蛋發往蘇南,濱海縣“襄盛濱海”牌菜蔬、草雞蛋點供常州“大娘水餃”……這些地方特色農產品銷售,都牽動著當地一戶戶低收入戶脫貧致富。通過五方掛鉤、南北對接,江蘇12個省級重點幫扶縣全麵鋪開了“消費扶貧”行動。
“消費扶貧是社會各界通過消費來自貧困地區、人口的產品和服務,幫扶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的扶貧方式。”省政府扶貧工作辦公室黨組成員、副主任劉文俊說,消費扶貧把低收入戶“嵌”入致富產業鏈中,抱團對接大市場,產品變成商品,勞務變成工資,收成變成收入,讓他們有保障可持續地脫貧致富,體會到勞動的快樂,享受到脫貧的喜悅。
扶貧農產品,“進城通道”多
江蘇城鎮發達,市場巨大,農產品總體上不存在賣難問題。但低收入戶由於組織化程度不高、市場意識不強,生產的農產品在市場上並不占優,賣上“好價”更不易。通過消費扶貧帶動低收入農戶脫貧,首先要打通產銷“綠色通道”,敞開城鎮“消費端口”。為此江蘇出台了一係列政策措施,對重點幫扶縣農產品“格外眷顧”。
有效對接扶貧產品與市場,去年3月江蘇發布《關於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打好我省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通過政策引導和完善,推動消費扶貧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推進。今年,江蘇係統開展消費扶貧行動,以促進扶貧產品銷售為重點,推動對口支援地區“菜籃子”“米袋子”銜接城鎮市場和各級機關、高校和企業。
“開展消費扶貧,(扶貧)產品認定是核心。”省扶貧辦扶貧開發處副處長陳錦輝介紹,江蘇全麵梳理對口幫扶支援地區扶貧產品,在經濟薄弱地區認定扶貧產品,並編製二期《江蘇省消費扶貧特色農產品名錄》。目前,由國務院扶貧辦認定江蘇省對口幫扶支援地區扶貧產品1000多個,認定江蘇經濟區特色農產品600多個。
購買扶貧產品,省級機關單位積極響應。每年,省級幫扶後方單位學校、醫院、機關食堂,定向推介經濟薄弱村農副產品。消費扶貧行動中,全省機關帶頭,嚴格落實政府采購預留比例消費。單位食堂、工會組織明確不低於上年度采購總額的10%預留比例,采購國家832扶貧網和江蘇政府采購平台線上產品。
越來越多農產品流通企業也對照“(消費)扶貧目錄”,“牽手”對口幫扶地區,“按圖索驥”采購扶貧產品,江蘇省供銷合作社係統在全省擁有320個連鎖企業4.9萬個連鎖網點、225個農產品市場,全麵開展消費扶貧專區建設活動,並減免相關費用。“貧困地區和省經濟薄弱地區農產品銷售,省零售門店優先采購、優先驗收、優先入庫,財務快速結算。”省供銷合作社有關負責人說。
電商平台也來助力。省扶貧辦有關負責人介紹,蘇寧易購已上線12個重點幫扶縣(區)299種商品,京東商城共上線11個重點幫扶縣(區)220種商品。
“專櫃”賣得好,電商尤其火
城鎮市場端口打開後,重點幫扶縣積極響應,主動上門對接,在商超開設專櫃,在電商平台上開專館……被幫扶單位和掛鉤單位相互對接、多點開花,凝聚起消費扶貧強大合力。
“沭陽在大潤發、歐尚超市及部分農貿市場、高速服務區設立扶貧專櫃,累計銷售額近900萬元。”沭陽縣扶貧辦副主任嚴曉玲說,設立扶貧專櫃專區的同時,他們還推動扶貧農產品進機關、進學校,去年,10家以上縣外食堂、縣內40家學校食堂、20家醫院食堂、30家企業食堂累計購買該縣銷費扶貧農產品2100萬元。
“幫扶工作隊通過聯係後方單位,銜接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合作社、企業與農民,銷售睢寧扶貧產品。”省駐睢寧幫扶工作隊隊長、睢寧縣委副書記王道發說,省科技廳、南農大、徐礦集團等多家單位,向睢寧農產品“敞開大門”,幫了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戶大忙。
“消費扶貧在電商平台尤其火。”陳錦輝說,去年全省65個市縣在郵政平台上線農產品同城生鮮項目,累計助銷農產品16.6萬筆、銷售額640.7萬元,今年上半年銷售訂單32.9萬筆,完成全年目標63.3%。
“電商館是灌雲扶貧產品的集中展示銷售平台,多達300餘種,囊括了蘇新園豆丹、王恕有滴醋、雙程醬油、紫燕食品等優質農副產品。”灌雲縣扶貧辦副主任邱伏兵說,2019年度灌雲電商館銷售額突破450萬元。
沭陽縣雙蕩村不僅是“花木之鄉”,還憑借電商成為“中國淘寶村”。全村發展電商360多家,直播120多人,帶動村民從事包裝、客服、快遞等就業860多人,全村建檔立卡低收入戶173戶455人“穩穩”脫貧。“2016年,我和妻子回家開淘寶店,在網上賣盆景、綠植,現在正常每年能賺幾十萬元,近兩年家裏蓋了兩層樓房,買了轎車,還在縣城買了100多平方米的商品樓房。”建檔立卡低收入戶胡拉說。
胡拉脫貧致富,不僅得益於村裏的花木產業,還歸功於沭陽組織的電商培訓。為推動電商扶貧,重點幫扶縣多地培育電商人才。9月8日,省委駐漣水縣幫扶工作隊聯合縣扶貧辦、團縣委,舉辦漣水縣“電商助農”菁英人才研修班,重點是網銷漣水的扶貧產品。
產品變商品,收成變收入
消費扶貧不僅給重點幫扶縣和低收入戶開辟了脫貧致富通道,還豐富了城市“菜籃子”,給服務窗口“添了彩”,把地標特色農產品給居民和旅客送上門。
“這種稻蝦共作有機大米幫我拿兩袋,再給我2盒白首烏粉、1箱海鴨蛋……”不久前的雙節長假,來自青島的馮女士在濱海港高鐵站扶貧產品專營門店裏挑選特產。專營店位於服務區最醒目的位置,囊括了濱海特色農產品,當中國家地標農產品4個。濱海縣消費扶貧協會會長欒茂成說,旅客在這裏的每一筆消費,不僅能把濱海特產帶回家,還親力親為一次消費扶貧。
“消費扶貧是‘造血式’脫貧。我們通過嚴格的質量篩選,把濱海最具代表性的農產品挑選出來,通過專營店吸引旅客,獲得利潤100%返還給村集體和貧困農戶。”省委駐濱海縣幫扶工作隊隊員曹振洋說,濱海是重點幫扶縣,全縣自主創業低收入農戶有7386戶,同時又是農業大縣,“濱海大米”、“界牌小花生”、“陳濤粉絲”、“濱海白首烏”等農產品遠近聞名。讓特色農產品致富低收入戶,濱海組建了農副產品銷售扶貧協會,吸納龍頭企業、經濟薄弱村合作社、能人大戶等會員單位85個,組建眾襄城農產品公司,統一采購銷售扶貧產品,打出“襄盛濱海”公用品牌,線上線下市場全麵打開,單是供應常州大娘水餃一家就達3000萬元。
響水縣不僅注冊了“響譽味來”農產品公用品牌,還利用當地家禽、西蘭花、淺水藕的產業優勢,帶動4000多戶種養,把產業發展中脫貧攻堅。南河鎮九豐農博園常年吸收低收入戶200人以上,人均月工資3000元以上,“一人就業,全家脫貧”。2015年前,南河鎮興南村建檔立卡戶羅會兵一貧如洗,2016年享受政策免費租了2個鋼架大棚種西蘭花,發展到如今自租110畝大棚種西瓜、西蘭花,年收入達50萬元。
從濱海的“協會+品牌+農戶”,沭陽的“電商+企業+基地”,到睢寧的“後方單位+公司+農戶”,江蘇各地消費扶貧把低收入戶“嵌”入農產品產加銷鏈條,常態化保障了低收入群體脫貧創收。“現在,南集農戶種植生產的農產品依托公司平台直通南京等地市場,打通農產品銷售‘最後一公裏’,南集百姓生產的千張不愁賣,心理踏實著呢!”省委駐漣水幫扶工作隊員郭哲昊說。
交彙點記者朱璿 梅劍飛 李睿哲 顧巍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