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圖片_20240612174802.jpg
攻堅化工圍江 推動園區轉型 功能疊加,常州做美綠色岸線
2020-06-13 21:49:00  來源:新江蘇·中國江蘇網  
1
聽新聞

駁船、港口起重機、新舊碼頭、有待騰退的廠房,以及正在複綠的土地……這裏,就是常州城僅有的16.6公裏長江岸線。

“在江蘇沿江八市中,常州擁有的長江岸線最短,而多年前形成的沿江區域開發利用強度較大。”常州市發改委長江處處長楊傑告訴記者,“如今常州下決心打造‘濱江化工園’升級版,著力提高長江岸線‘含綠量’‘含金量’。”

痛下決心,攻堅化工圍江

“2000年左右,長江大開發曾給沿江城市帶來化工圍江問題,這一問題在常州更為凸顯。”常州高新區黨工委委員、濱江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胥亞偉介紹,當時,隨著太湖流域治理和城市開發建設,原先湖邊及城區需要搬遷的化工企業,趁勢紛紛遷址江邊。

令常州人“愛恨交織”的濱江化工園區依江而立——這個曾為城市經濟發展作出較大貢獻的園區,同時也存在阻礙產業發展的痛點與環境保護的隱患。“整個常州重大危險源一半以上集中在江邊。所以我們常說,常州三分之一的環保工作量在江邊,把江邊環境整治好,常州環境質量就能大幅提升;把江邊化工的轉型升級抓好,城市產業的能級就會大幅提升。”胥亞偉說。

推動轉型,已迫在眉睫。常州新北區11.37平方公裏的濱江化工園區內,目前共有化工生產企業84家、化工倉儲企業8家。其中,沿江一公裏內就有化工生產企業34家。

“新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下定決心,破解化工圍江。”胥亞偉坦言,包括企業騰退拆遷費用、複綠費用等在內,今年政府將籌集45億元資金“兜底”。為促進騰退企業員工本地再就業,常州濱江經開區還推出首批梳理的3500個新崗位,並在剛剛過去的周末,舉辦了今年園區首場專項招聘會。“圍繞化工園區轉型發展、沿江空間騰退複綠,我們算的是生態賬、長遠賬和民生賬。”胥亞偉說。

騰退複綠,推動園區轉型

6月2日,化工園區企業“臨江化工”拆遷現場,駛入兩輛運載樹苗的卡車。騰退、複綠,正在此同步進行。

除了“臨江化工”,常隆化工、金隆生物、永泰豐化工等企業,也已進入拆除複綠階段,勝傑化工、武新製藥等也簽署了關閉搬遷協議。

“現在,每天白天騰退複綠照常進行,晚上,則要勸說不達標準、尚未簽約的企業盡快簽署搬遷協議。”常州新北區長江大保護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夏誌文表示。

為加大綜合治理力度,濱江經開區還立下5個今年需完成的年度目標——

沿江一公裏範圍內34家化工企業,除個別安全和環保有保障的企業給予一定時間過渡,其餘年內都要簽訂關閉騰退協議,完成騰退拆遷;

明確存量化工企業,不新批不符合高質量發展的化工項目;

仍有異味的化工企業必須停產;

346國道以北,66家引進時間較早、設備較為陳舊的化工企業,總量要減一半以上;

沿江500米範圍內年末要建成連片複綠的生態廊道,到明年6月,沿江一公裏範圍內應綠盡綠。

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薑浩說,騰退過程中要將原有的“好苗子”留下來,拿出騰挪置換的空間助其轉型。

誠達石化工業有限公司,便是一株存量“好苗子”。企業總經理吳鈞告訴記者,“騰挪後,園區擠出的空間可為企業內遷發展、高起點謀劃設施建設提供機遇。”搬遷重建後的誠達石化還將與園區另一家存量企業新陽科技構成更為緊密的上下遊關係——新陽生產的苯乙烯將以管道輸送的方式直抵誠達,一改車運化工原料的物流模式,極大降低運輸過程的環保安全風險。

“像誠達石化與新陽科技通過騰退遷建實現供應鏈提升的做法,是園區轉型升級的探索。另外,我們還要推動存量企業轉型上市,力爭以龍頭企業助力園區轉型。”薑浩說。

謀劃未來,打造精品園區

沿江堤而行,岸邊蘆葦搖曳。常隆化工廠房、車間已拆除,隻剩下一座辦公大樓,留作改建成常州長江大保護紀念館。

“這裏以後將作為生態綠地和生態教育基地向市民開放。讓老百姓在享受綠色生態的同時,感知常州濱江建設的‘前世今生’。”胥亞偉說。

常州就是要將生態岸線、生活岸線、生產岸線“功能疊加”,更高起點謀劃未來。

今年6月,江蘇集萃碳纖維及複合材料應用技術研究院將在常州濱江化工園區揭牌。“常州近年來在碳纖維及複合材料的產業上打下良好的基礎,這種新材料可廣泛應用於航天航空、軌道交通等多種場景。”該研究院院長、常州啟賦安泰董事長張晉華說,研究院的落戶讓園區產業含金量更足,不斷聚集江蘇、全國乃至全球的創新資源。

投資近50億元的新創碳穀項目也將於近日簽約。“打造創新鏈,是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技術自主可控開新局;引進新創碳穀這一實體項目,則是產業鏈和價值鏈進一步延伸的體現。”薑浩說,未來,常州濱江化工園轉型升級將聚焦頭部企業、聚焦產業鏈、聚焦高質量,向特色化、高端化、綠色化的發展方向邁進。

圍繞新定位,眼下園區也初步建立決定企業去留與項目引進的綜合評價指標體係,涉及產業關聯度、經濟貢獻度、環保、安全、創新及社會責任關懷等六大類指標,更加契合園區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需要。

記者 李睿哲 丁茜茜 唐 穎

標簽:
責編: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