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揚中市在74個村(社區)裏,通過優化基層組織設置,建立建強了813個黨小組,這些在廣袤鄉村大地上相繼“落戶”“生根”的基層“小堡壘”,如星火燎原一般,不斷將黨的工作觸角延伸到基層最前沿,“黨小組+”模式也風生水起,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麵,凝聚起了鄉村振興的“大動能”。
黨群聯動,宜居田園躍然而出
“白天大家工作都忙,我們就晚上聚一聚,說一說。今天的議題是如何把鳴鳳的環境搞得漂漂亮亮。大家踴躍發言……”3月6日,揚中市油坊鎮鳴鳳村第一黨小組長陳耀才召開了專門會議,11名黨員你一言,我一語,為人居環境整治建言獻策。
接下來的幾個月,在“黨小組+人居環境整治”的工作框架下,“黨員智囊”們又吸納廣大群眾的智慧,一起因地製宜,就地取材,打造出了獨具特色韻味的鄉村景致——村裏專門請來兩位老手藝人,指導村民一起紮籬,農家庭院外鋪展出各式造型迥異的竹籬,一陣夏風吹拂,青竹的芬芳與搖曳的花影讓人心曠神怡,處處是農家的安閑和鄉村的情調。
6月14日,記者在興隆街道雙躍村見到了第六黨小組黨員蔣國生,他說,今年以來,村裏按照“1+1+1+N”模式,即:1名黨小組長+1名聯絡員+1名黨員中心戶+N戶群眾,開展“黨小組+人居環境整治”,“現在周圍的環境變漂亮了,健身跑道、文體設施、休閑廣場也都跟上去了,村民們更加喜歡出來晨練了。”
黨群聯動,協力攻克人居環境整治中的重點、難點、堵點、痛點,一個黨員家庭帶動一個黨小組、一個黨小組輻射一個埭,這在揚中鄉村已是普遍現象。鄉村人居環境改善同時順應民意,激發了村民主人翁意識,取得了實效。截至目前,揚中通過黨小組累計排查環境整治重點地塊2688處,完成清理1629處,已有1496個村自然埭完成整治任務。
“黨建抓得實不實,關鍵要看實際成效好不好。要堅決防止‘淺表化融合’和‘應付式落實’,堅持從實處著眼、用實幹考量、靠實效說話。”揚中市委書記殷敏的這番話,對當地黨建引領下的鄉村生態宜居建設做了很好的詮釋。
創新路徑,強村富民產業興
產業振興是激發鄉村內生動力、為鄉村源源不斷“輸血”的重要途徑,一個個黨小組落戶紮根後,在產業鏈構建上也做起了求實效的新文章,帶領群眾致富的創新路徑隨之而生。
八橋鎮永興村第五黨小組在組長楊恒高的帶領下,大力發展電商產業,他們調研走訪9家企業和多個相關部門,成立永興村電子商務協會,預計一年可為村裏增加40萬元的收入。“我們就想通過這樣一個平台,引領村裏的有誌青年通過電子商務來創新創業,讓強村富民的路走得更好更遠。”楊恒高表示。
三茅街道興陽村探索“黨小組+合作社”模式,組織黨員帶領群眾種植“商薯19號”紅薯300餘畝,這一紅薯是國內外良種遺傳基因雜合體的雜交新品種,頗受市場歡迎,今年有望為村集體增加80萬元收入。“接下來我們將探索‘黨小組+鄉村旅遊’模式,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村黨委書記陸廷餘躊躇滿誌。
“揚中強起來,關鍵是產業強起來。在農村基層,更要抓好產業發展這個關鍵,進一步築牢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強村富民之路才能走得更實、更穩、更寬、更深。”揚中市市長張德軍說道。
“水流到頭”,打通鄉村治理“最後一米”
鄉村黨小組,猶如黨組織的“神經末梢”,總是能靈敏地感知到老百姓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針對大家最急、最憂、最盼的問題,形成基層治理的合力。
三茅街道友好村第四支部第三黨小組長徐波就有一番感慨:“黨小組雖然小,但離群眾近,服務群眾真是‘零距離’。”他還講了這樣一件事:該村兩戶村民因地基和界址等問題爭吵不斷,影響鄰居正常生活,小組的幾位老黨員聞悉後,耐心做雙方思想工作,經過多次“拉鋸式”調解,最後雙方簽訂協議握手言和。
八橋鎮永勝村第一黨小組以“黨小組+扶貧幫困”為主題開展活動,幫助貧困家庭子女、空巢獨居老人、殘疾人等完成一個個“微心願”,比如:幫助清理家前屋後、上門提供理發服務、上門幫助解決生活小難題等。“一打電話他們就會趕來,比自己的子女還上心。”說起村裏黨小組,永勝村南2組的王菊英老人打心眼裏感激。
“微心願”“微行動”“微服務”看似不起眼,卻意味著過去基層治理“竿插不到底”“水流不到頭”的現象有了徹底轉變,以黨小組為核心,“上下互動”,直達基層,往深裏走、往實裏去,鄉村治理凝聚力明顯增強。
“黨小組建設是黨建引領、聯係群眾、推動工作的重要抓手。隻有聚焦作用發揮、服務中心、常態長效,才能真正發揮黨建對中心工作的導向和支撐作用。”揚中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孫麗君表示。
牽手鄉賢,文明鄉風涵養一方水土
鄉村振興需要一個“有趣的靈魂”,而這個“靈魂”就是鄉風文明。它既是村民提高自身素質的需要,也是滿足村民美好生活向往中精神需求的需要,還是延續鄉村文脈、增強鄉土情感紐帶的重要推動力。
5月18日,揚中新壩鎮新治村陳履生博物館群投入試運行。這個以竹為建築立麵,以江南煙雨和山水為設計靈感的國家級水平的博物館群項目,一經露麵,便成為揚中市民新的“網紅打卡點”。出生於揚中的陳履生,是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這位知名的揚中鄉賢與“江蘇最美鄉村”新治村牽手,這既是關於傳統文化的一次“完美聯姻”,也是“黨小組+鄉賢”的一次創新嚐試。自此,不出小島,村民們就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的盛宴,在美術館、漢文化博物館和竹器博物館中感知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非凡魅力。
村黨委書記馬軍說,新治村在外的鄉賢很多,“我們在黨小組建設過程中,就想把這一優勢資源發揮出最大成效。”
陳履生博物館群提升了新治村的文化品位,讓鄉村也更具人文情懷和情感寄托。而放眼揚中鄉村,通過“黨小組+”,這裏正不斷聚集起鄉賢智慧、彙聚起發展資源,黨小組還聯係協調誌願服務隊、村民理事會、道德評議團等組織,讓文明鄉風蔚然成風。
晏培娟 餘寬平 祝 晉